常行菩萨道
文/普贤精舍大乘解行研经班学员 传杰

 

  七年前回山出坡,清晨漫步于鹿野园,突闻「菩萨!来帮忙扫地。」当下环顾四周,内心犹豫师父是在呼唤我吗?因第一次被称「菩萨」,感觉有点不自在,于是尴尬地婉拒;但绕一圈回来,再次被师父召唤,碍于穿着精舍六牙白象的背心,只好暂时不管谁是菩萨,接过扫帚,专心地清扫。

  尔后「菩萨」二字常在脑海中浮现,思惟自己有资格当菩萨吗?如何成为他人的菩萨?这个疑惑直到参加剃度观礼稍有领悟,见灯大和尚为新佛子剃度时,三称「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发菩提心!」领悟菩萨不忍众生苦,以慈悲心为本,发起大愿心广度众生,依循佛陀教示,履行菩萨的「悲智愿行」,原来菩萨是要透过实际践履来成就的。

  菩萨道是修行的方法,关键仍在于「行」。招生是很好的实践菩萨行的因缘,每每劝发其他师兄弟,常讲「有愿力,没压力」,但当自己招生受挫时,压力依旧会浮现。反省检讨问题所在,出在执着于招生的结果,却没有在因地上努力,其中包括对于「善观因缘」的理解,及事相上「难行能行」的落实。

  过去不了解因缘法,总以为招生顺逆是自己人际关系成败所导致,招不到亲友来禅修很「没面子」,然而面子也是这念心执着而来。了达每个人因缘不同,招生成败难以归究于单一因素,因缘具足才得以成就;而招生藉境练心,还要能销归自性,才算圆满修行。于是尽量秉持「无我、利他」的初发心去做,当希望众生离苦得乐的愿心远远超越压力时,压力果真随之消失。

  菩萨定慧等持,定慧的产生得靠日常的持戒,记得昔日与朋友聚会总是开怀畅饮,但当酒喝到不舒服冲进厕所呕吐,知道饮酒不好,可惜心作不了主也就为境所转。所幸受持五戒后,数年来滴酒不沾,受菩萨戒更不违犯酤酒戒,连亲友间馈赠酒品的习惯也改了。持不饮酒戒还能利益众生,聚餐时,当戒酒成了话题,就有机会法布施分享学佛好处,结缘度众的因缘也就更多了。

  每当忆及第一次在山上出坡扫地,都很感恩创建道场的开山祖师,还有那位没有放弃劝发弟子修菩萨行的师父。如今,劝进行者及时把握因缘,犹如蝴蝶效应般地扩散,「菩萨」二字对自己而言已产生连结,不再只是遥不可及的名相,自己也乐于以菩萨称呼同参道友,除了自我期许常行菩萨道,也深信众生皆可成为彼此的菩萨,一同成就道业。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