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于心 形于外
文/普林精舍大乘解行研经班学员 传典

 

  古德有偈云:「举佛音声漫水流,讽经行道雁行游;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回旋半展眸;叉手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威仪动静常如此,不枉人间作比丘。」此偈是讲佛门行仪,也是提示行者于日常生活中收摄身心、不放逸,落实威仪细行之要。

  形之于外具体可见的行仪,是内在德行与修为的体现。日常生活中,从一个人的举手投足、言行谈吐,可以观其内在涵养。记得从小,家父就教导我们「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告诉我们坐要有坐相、站要有站样,吃饭时要以碗就口、端身正坐……举凡这些生活细节都会要求,而这正与师父所教导的四威仪不谋而合。

  当今社会有许多似是而非的错误观念,如有人认为修行学佛就是要不受约束、随心所欲,实则不然;身语意若不谨慎,可能会违犯过失或触恼他人。学佛之后,明白佛门中重视行、住、坐、卧要具足威仪,是提醒我们要时时提起觉性,端正身仪,观照自己的一言一行。合宜的行止不仅庄严自身,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

  端正稳重的仪态,能让人见而心生欢喜、景仰,乃至感受到内心清净安定的力量。如佛住世时,舍利弗因见到马胜比丘入村乞食时,威仪端严、举止安详,心生欢喜,请法后,进而发心出家修行,成为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舍利弗随佛出家修行,固然有其宿缘,但若非被马胜比丘庄严的威仪所摄受,又如何成就得以进入佛门的殊胜因缘?

  每个人都希望具有优雅的气质,而气质的转化与提升,一个重要原因是来自于威仪的养成。自己目前在学校任教,教的是低年级的学生,从学生的坐姿、行走,以及用餐习惯等,观察到孩子们大多处于浮躁、静不下心的状态。因此设计了一个「我可以做到」的活动,和学生一起讨论可以做到的具体目标,并设立奖励办法。配合此活动,将佛门四威仪──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做成教室情境布置的一部份;每日带领孩子们读诵《弟子规》,并讲述当中「步从容,立端正……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之意,和四威仪相呼应。施行一段时间后,常听到孩子们会用童言童语,善意提醒没坐端正的同侪:「要坐端正,没有东倒西歪的钟喔!」尽管孩子们的举止,有时仍会有失威仪,但现在只要稍稍提醒,就能很快觉察并改正,心也不再过于浮动。

  威仪,并非端架子或只是摆个样子,而是从自律中来,是由内持心而外显于身的展现──于心,能时时保持正念、时时起观照;于身,行住坐卧不放逸。心端正,身也会安详稳重。要有庠序的威仪,要从内心的「敬」、「慎」做起,期许自己能真正落实威仪细行,以「防意如城」的戒慎之心守护身口意三业,动静合宜。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