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尝法喜
文/普彰精舍禅修班学员 传系
 

  乍暖还寒的三月天里,收到了精舍寄来的禅修班课程表,打开之后,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禅」字,偌大的字眼,简洁工整中又带了些许的道气,令人印象深刻!

   第一天上课,在观息中赫然发现不只自己的呼吸短促、不规则,心中的念头更如排山倒海般袭来。原来,静心时刻方是真正用功的开始呀!精舍法师总是慈悲又有耐心的为大众授课,课程规画从基础佛学、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到观照自己的这一念心,均依学员的根器循序引导、教授。上了禅修课后,体悟较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
  法师为「修行」这两个字所下的注解,一言以蔽之,就是修正自己不好的行为、念头,不只是外在的行为,内心的念头也要修正。由于外在的行为显而易见,而内心的思绪却如大海般深沉,不易厘清,所以修行就是觉察自己的身口意三业,若有不好的行为、不好的心念产生,就要随时提醒自己改过。

二、「中台四箴行」的理念。
  中台四箴行「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人以和、对事以真」,虽然只有短短十六个字,却为我们日常待人处事提供了准则。此外,法师慈悲的开示,可说是依时、依地、依不同情境,针对弟子常见的习气、烦恼、执着所提供的应机教育,对修行来说,真是一帖帖受用无穷的处方呢!

三、要提得起、放得下。
  身为小学导师的自己,常因班上学生的课业及常规表现而陷入得失起伏中。虽然面对挑战时,常勉励他们尽力就好,但是当学生因挫折而伤心难过时,自己也是无法坦然接受。

  以往,总是以自我为中心,陷在自己的框框中,或者以自己的价值观加诸于他人身上,冀望改变他人。但是,当现实与理想相违背时,还是会心生烦恼,生活总是不得自在。学佛之后,佛法教导我们要看清自己的执着,培养自觉,才不会被假相所羁绊,所以「提得起,放得下」也是自己必须再学习的部分。

四、慈悲,但也要有智慧。
  从教以来,一直期许自己成为一位好老师,但好老师的定义为何?是随顺学生的喜好而不施予压力学习?还是严格管教,达到父母的期望呢?所谓「有爱心」,又是怎样的作为呢?我反覆思索,也许慈悲与智慧兼具,遵循中道而行,才是真正的答案吧!

五、接纳自我,学习独处。
  静坐,除了要学习放下万缘、调伏自心外,同时也是倾听内心声音的时刻。或许是因为不喜欢自己吧,也或许是因为不愿面对真实的自己,所以有段时间很害怕自己独处。但是上了禅修班后,在佛法的薰修下,了解到唯有勇敢面对、接受并且改进,心中的这一块石头才能真正放下,才能体会真正的自在。

六、除了身教,也重视境教。
  禅修课程的教材生活化,精舍的硬体结构也充满艺术性。从外观的建筑设计到内部环境的规画,在在处处都可看出法师及居士的巧手慧心。例如东西如何摆放才美观、庄严?动线如何安排才顺畅、恰当?每个环节都设想的细心周到。我们若能用心体会与感受,生活周遭的花草、事物,无处不是开悟的契机。

  初级禅修班课程结束代表了另一阶段学习的开始。回顾这段期间,除了感恩,还是感恩!不仅有法师的慈悲教导,还有师兄们的协助,令弟子传系受益良多,满心欢喜。希望在未来的修行路上,能够谨遵佛训,一步一脚印地踏实迈进。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