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为无上菩提本
文/普眼精舍禅修班学员 传劝
 

  《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佛教的基本精神,即在于戒律的尊严,所以凡为佛子,不论在家居士或者出家法师,进入佛门的一件大事,便是「受戒」。而佛教徒的本分,更以「持戒」二字作为代表,《佛遗教经》记载:「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是汝等大师。」可知,佛弟子若能以戒为师,并持戒清净,佛法就能长久住世。

  一般人对于「戒」可能多所畏惧,总认为学佛就学佛,为什么要受戒?放着好日子不过,何苦自找麻烦!推究下来,其实就是不了解「戒」之本义。常言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修一切善,断一切恶,这就是一种「戒」,修行系以戒为体,能守戒,就是觉悟的菩萨;不守戒,就是迷惑的凡夫。以戒为师,才能逐渐超凡入圣。

  而佛教徒最基本的持戒,即以「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作为成佛的圭臬,精进用功。

  不杀生──于自性灵妙常住法中,不生断灭之见,名不杀生。所谓不杀生,除了我们常知的不杀害动物外,能够发慈悲心吃素,亦是不杀生的积极展现。更进一步来说,体悟人人本具不生不灭的这念心,才是究竟的不杀生。

  不偷盗──于自性灵妙不可得法中,不生可得之念,名不偷盗。偷盗不单指明偷暗抢而言,还包括以不正当的管道或方式索取不义之财。《八大人觉经》云:「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又云:「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偷盗源于贪念,所以儒家也教导学人:「无欲则刚」。我们若能放下心中的贪求,从微细的心念去体察用功,不起瞠恨及贪着之念,知足常乐,即能无入而不自得。

  不邪淫——于自性灵妙无着法中,不生爱着之见,名不淫欲。常言道:「万恶淫为首」,淫欲心重就无法身心清凉自在。憨山大师曾开示:「念佛本为超生死,先须要识生死根,痴爱便是生死根,不拔其根难解脱。」贪爱、痴爱是烦恼的根源,是生死的根本,要想超脱必定得从「心」来戒,所以我们要时时返照自心,念念断除痴爱的烦恼,终有「心心弥陀全身现」的一天。

  不妄语——于自性灵妙不可说法中,不说一字,名不妄语。妄语,即是虚妄不实的语言,「乃至不见言见,见言不言,身心妄语」,所以「妄语」不单是言说之语,亦包含起心动念和言行举止。会打妄语,不外乎为名、为利、为私欲、为挑拨、为陷害,这些发乎心而行于外的种种,莫不是恶业。所谓「祸从口出」,修行学佛一定要清净口业,无信不立,正语正见,才是佛言佛行。

  不饮酒——于自性灵妙本来清净法中,不生无明,名不饮酒。「酒戒」不仅是不要喝酒,也是避免因喝酒而犯其他种戒律。引申来说,「酒」可以是一种沉溺,沉溺于过去的美好,而不肯面对现实;是麻痹,对于个人的不良习气无知无觉,习以为常;是妄想,如镜中花、水中月。众生皆有灵明妙觉之佛性,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若不持「不饮酒戒」,则无以契入佛法的大海,不可不慎!

  《楞严经》之二十五圆通章中,优波离尊者由于持戒清净而证得圆通:「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吾等当效法优波离尊者,持身不犯能得三业清净,更以持心,证得般若智慧,圆成无上佛道,广度一切有情。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