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中的孝道
文/传渡
 

  孝道,是维持伦理的主要纲纪。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深植我国的传统思想及美德。孝顺,是子对亲之尽诚、顺命、恭敬供养。在《论语》中: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又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所以,中国传统的孝道,就是对父母尽诚、顺命、恭敬、不违于礼供养。

  佛法也重视孝道,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应勤加修习孝养父母,与供佛之福等无差别。」佛法中的孝道,是基于对父母的感恩,发之于身口意的恭敬与态度。在佛法中佛弟子要上报「四重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家恩、三宝恩。在《劝发菩提心文》中,发菩提心有十种因缘,其中一项即是「念父母恩」。为何要念父母恩、报父母恩?因为父母亲对子女,从十月怀胎,到经历种种痛苦及危险,才能将子女产出,故有生育之恩;从强褓中的尽心呵护,到孩提时的种种照顾,及至长成,有甚深的养育之恩;年纪稍长,教其种种待人接物、应对进退甚至种种技术,使其能独立,故有教育深恩。经云:「严父配于天,慈母像大地。」可以说,若无父母,则无今日子女的一切成就,父母深恩,昊天罔极。

  父母既有如此重恩,我们应当如何尽孝,以报此恩德?要如何供养父母?《中阿含经》云:「子当以增益财物、备办众事、所欲则奉、自恣不违、所有私物尽以奉上等五事,奉敬供养父母。」这事上的恭敬供养,与我们的传统孝道思想不谋而合,供养种种财物,令父母身得安乐;以体力为父母代劳;以顺从心事奉父母而心无疲厌,令父母欢喜快乐。但是除了事上的供养,令父母身得安稳、心得快乐之外,在佛法中则更进一步要做到——令父母脱离生死苦海。

  母亲身体多病,曾经母亲希望自己学医可以为她解除病苦,但是学佛之后,告诉母亲:「当医生或许可以减轻您目前的病苦,但是没有办法令您永无病苦,只有您愿意修行佛法,精进不懈,才能帮自己脱离生死苦海,唯有如此,才真能报达您的恩德。」而母亲也深有同感,经常到精舍发心修福积德,广结善缘,利己利人。

  世间的孝道,使父母于现生中得到安稳快乐,但这种快乐是有终止的,而劝父母受持三皈依、五戒、修行佛法,才能让父母从无止尽的生死轮转中、漫无边际的苦海中提升,终而解脱,彻底离苦得乐。如虚云老和尚为报亲恩,三步一拜朝礼五台山,历时三年,即使大风大雪、疾病缠身,乃至经历种种境界,仍没有一丝后悔,只希望早日完成心愿,以朝礼之功德回向父母,以报亲恩。又如《地藏经》中,地藏菩萨过去生中为婆罗门女时,为救拔母亲离地狱苦,广为母亲布施修福,以此功德令母亲超生善道、悟知宿命、遍断众恶、广修诸善,而能真正远离恶道之苦。释迦牟尼佛为报母恩,并非拿种种美味、衣食供养摩耶夫人,而是至忉利天为母说法,劝母勤求涅槃,说法令其离开三界的系缚,得毕竟之乐。

  父母深恩,昊天罔极,所以应以至孝报父母恩。世间的孝道,以衣食、劳力恭敬供养一生的父母,令一生的父母欢喜快乐,是人间的善法,亦当勤而行之,但是此生尽时,父母又不免受轮回之苦。出世间的孝道,以自己的精进处事,及以佛法的真理恭敬供养,今生的父母及生生世世的父母,都能因佛法的智慧与力量,脱离永无止尽的生死大苦,令得毕竟大乐,以此大利益供养父母,报答父母深恩。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