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美的文化——孝親感恩
文/傳常
 

  記憶中有幅景像:「爺爺、奶奶抱著襁褓中的孫子,口中喃喃的說:『乖乖長大,長大後要做一個懂事又孝順父母的乖孩子喔……』」父母之於孩子,除了來自一份養育的責任外,更來自一份子女對父母孝親感恩的殷勤期盼。

  在我國古老文化的恆流中,以孝立國、以禮為邦。孝道故事,許久被人傳為美談,也在這「更與後人說」的流傳中,保留了我國最美的文化——孝親感恩。

  名列二十四孝之一的黃香,東漢安陸人,於夏天時先將床枕扇涼,冬天時先以身體將席暖溫,再請父母入睡,這是家喻戶曉的「扇枕溫席」侍奉雙親的孝順。又相傳東漢千乘人的董永,因家境貧困,父親死後無法埋葬,於是賣身籌款,來安葬父親。因孝親動天,天神派仙女為其妻,並為其織絲絹償債。此一故事,在民間流傳甚早,漢、魏時期即有文獻記載。

  這些古老的孝親故事,在今日科學的時代中咀嚼起來,或許會有不同層面的價值評論,但不變的是,孝親對於我國文化的可貴性。少了這可貴性,就少了我國文化最美的特質。在我國道德中,禮儀實踐的完整性,最基本的一項就是「孝」。儒家更將孝道,視為是達到中心思想「仁」的重要途徑。《論語.為政篇》中記述了孔子被問及為什麼不去從政時,孔子便引用《尚書》中的一段話來回答說︰「書云:『孝乎,孝惟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這段話是說:「能孝順父母的人,必能友愛兄弟。把孝順、友愛推廣到家庭,能治好一家的事,這就算是從政了;又何必要做官才算從政呢?」修己是社會秩序的根本,而良好的社會秩序,則是政治穩定與世界和平的磐石。

  孝,又分為世間孝與出世間孝,供給父母衣食等為世間之孝,以佛法開導父母為出世間孝。《雜寶藏經.卷一》云:「若父母貧苦,應先授三歸、五戒、十善,然後施與;此以出世間之孝,方能令父母徹底離苦得樂之故。」過去,佛陀也曾上忉利天為母親摩耶夫人說法九十日,回到閻浮提時,比丘們讚歎世尊,能上忉利天為佛母說法。佛陀說:並非只是今日,我在過去,也曾為母親拔除苦惱事。在久遠前,有獼猴王領著五百隻獼猴,在雪山邊玩耍。當時有一獵人,張網圍捕獼猴,獼猴王對五百獼猴說:「你們不用害怕,我會把網破壞,你們全跟著我走。」獼猴王說完,立即破網,使獼猴們都能脫困。就在獼猴王為眾猴解危的同時,獼猴王的母親不小心墮入深坑。獼猴王看不到猴母,到處找尋,都找不著。後來看見前面有一個深坑,便往坑裡看,果真猴母掉進坑內,於是告訴所有的獼猴,互相捉尾至坑下,共同將猴母拉出,解除落坑苦難。「這隻獼猴王就是過去生的我,過去我救母免於墮深坑之難,今日我救拔母親出離三惡道的苦難。」佛陀藉此因緣對諸比丘們說:「拔濟父母,有大功德,我因為救拔母親,所以生生世世無有災難,直至成佛。」

  經云:「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故應勤加修習孝養父母。」《孝子經》中說:「親之生子,懷胎十月,身為重病,臨生之日,母危父怖,其情難言。」也許有人會說,等我長大、等我有錢,再來孝敬父母,其實「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不用等到以後,就在當下一念孝順心,天地同感,日月同證,反哺報恩,福獲無量,繼續傳承我國最古老、最美的文化——孝親感恩。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