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上的足跡
文/普親精舍禪修班學員 傳放
 

第1章 莫等閒,白了少年頭

  一年將盡,又逢禪修班結業的日子,回顧十個月來,在精舍薰修的成長,驀然回首,昔日拙文慕道情--

  數個月前,在老家閣樓裡尋獲一篇散文,那是在二十六年前大學畢業前夕所寫下的,字裡行間述說著年輕歲月的慕道情懷--

  『……看破紅塵的胸襟,放下所有功名利祿與兒女私情的追尋,一心嚮往出家人淡然自在的生活,以及法師們的慈顏中所散發著人生的智慧與光暉;聆聽其法語揉合著慈悲與靈黠,是多麼超然,多麼灑脫,多麼吸引著我!』

  『……在面臨畢業種種的問題考驗下,我竟從佛道上半途而廢,為著無數紅塵俗事困擾不已,又對於似錦的前程以及未曾體驗的人生,滿懷好奇與憧憬,以至無法割愛。或許,待我步入「白了少年頭」的殘餘年歲時,當我再度翻閱經典時,將會為此生的庸碌「空悲切」!』

  奈何俗緣未了,費了近三十載的年歲,在紅塵中蹣跚行繞,如今,又回到當初的原點,這一切不都在之前的願心之中嗎?而那原以為"似錦的前程"又真的如夢般令人"滿懷好奇憧憬,以至無法割愛嗎?

  根性冥頑、後知後覺如我,在人生道上一路走來跌跌撞撞,嚐盡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般的辛酸,也看遍人生的無奈與無常,如今,才得以死心塌地的重習佛學,企圖從佛法中因果與空性之道理,找到如何圓滿人生的答案,並朝解脫自在之路再度出發!


第2章 菩薩知我心--圓明殿的一支簽

  記得上次回到山上出坡時,是在圓明殿發心。

  當時,聽一位師兄說,圓明殿中所供養的千手觀音菩薩很靈,恭敬祈求的許願簽必定能解答迷津。於是,當天一大早,我便合掌恭敬,跪於千手觀音菩薩像前恭敬祈願,懇請菩薩慈光加被,指引弟子往後的修行方向。於是,我抽到了這一支簽--

  『凡事心存和樂,而不厭煩暴躁;
  凡事心懷感恩,而不自讚己功』。

  細讀數遍後,萬分佩服菩薩的神通廣大,果然一針見血地指出「厭煩暴躁」的"瞋"和「自讚己功」的"慢",乃是我宿世的無明病根。雖然形於外與發於口的"瞋"與"慢"看似消除,但微細心念中的"瞋"與"慢"卻仍不時現形。這該怎麼辦呢?「凡事心存和樂-去瞋」、「凡事心懷感恩-去慢」,是觀音菩薩指定我的必修學分!

  其實,在抽到此簽之前,曾有一次這樣的經驗。當時因為參加精舍所舉辦的「一日禪」老實用功,禪修的清明法喜一直延續至家中。直至半夜裡,突然在夢中恍然大悟,意會到自己的痛苦是源自根深蒂固的"瞋、慢"二毒;回想起從前蒙受委屈時的煩惱,總是認為別人對不起自己,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但卻從來沒有看見自己的瞋心與慢心--您瞧!這不正好與菩薩所賜予的明簽不謀而合嗎!


第3章 退步原來是向前--修行即在生活中,一念間

  去年暑假參加完禪七後,道心增進,卻引起家人的擔憂-擔心我如此用功下去,終一天會毅然出家。因此,無形中衍生出了不少障礙。當時,每當煩惱來襲,我便會哼唱起這一首《插秧偈》--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為道,原來退步是向前。』

  突然,我被最後一句「原來退步是向前」的詩偈點醒,了悟凡事應當圓融才能無礙。於是,一反過去與家人率直抗辯的習氣,而親厚軟語。於是,家人的態度也逐漸改變與軟化,而自已修行的路,竟也得到了默許與成就。

  禪七之後常思索著,「我到底應該如何修行呢?」等問題,希望在佛典或是師父的開示中覓得答案,漸漸地我了解到,那就是「事理一如,解行並重」:所謂「修行」,應從「事上」和「理上」,雙向用功。

  一.「事上」精進

  可從誦經、禮佛、拜懺和聽經聞法著手。學習發願,如普賢菩薩的十大願;學習「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行菩薩道。其中關於「忍辱」, 普親精舍住持見桅師父曾特別指示:「不僅在逆境中要忍,在順境中也要忍,因為順境不過是因緣和合,不是恆常不變的,因此勿生慢心。」此言更令我引以為戒,不敢忘卻。

  二.「理上」精進

  承如師父所言︰「修行應在起心動念處修,日常生活中無論動靜閒忙,這念心都要能夠時時刻刻覺察、覺照,保持清楚明白,能夠作主的心。當觀照到自己興起不好的念頭時,要及時「照」住,不令它持續第二念、第三念,甚至最後發之於口、動之於身。」


第4章 修行不離中道--藉境觀心、練性乃修行

  自從心生懺悔,發菩提心後,知道行為中有待斷除的壞習氣實在太多,但求好的心,總想要說斷就斷,立即見效,沒想到這反而令生活的步調,變得有點兒緊張起來。

  還好師父剛好在此時開示道:「修行不能操之過急,否則容易疲厭而退轉。佛陀也曾經以彈琴的琴藝來譬喻修行。當琴弦的鬆緊恰到好處時,彈出來的聲音才會悅耳,若是太鬆或太緊,都不合乎中道。」於是,試著調整自己的腳步,在修行路上才能夠站得穩、走得遠;否則,又將淪為跌跌撞撞、狼狽而退的結局。因此,如何在修行路上善調身心,一直是師父所再三強調的。

  學佛修行,若能以面對考場的心,來面對種種"境界",並且經得起考驗,將有助於道業的成就。例如:當師父指示出事情做得不夠圓滿時,會不會起煩惱心;當領到不太喜歡的執事時,有無分別心;與他人意見相左時,是否起無明火;被人誤會或遭對方情緒性的責罵時,能否有忍辱不動心。

  幾經考驗,說來慚愧,至今依然是一個試卷不及格的學生。但是,藉著上山出坡或在精舍發心時,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會發現,隨境生起的無明煩惱愈來愈少,也愈來愈不強烈,並且,無明持續的時間也愈來愈短,難道,這能夠說自己一點進步都沒有嗎?

  菩薩道是一條究竟的路,過去諸佛歷經無數萬劫終成佛道。所謂「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唯有發長遠心,積極把握當下用功才是!慶幸自己年屆半百,還能遭逢如此殊勝因緣,聽聞 惟覺大和尚弘揚佛法的心地法門。

  弟子在此由衷的感恩精舍師父們的慈悲教導,並為將 大和尚的無上大法廣傳紅塵的用心良苦﹗這將令弟子們生生世世都受用不盡。無限感激--

  阿彌陀佛﹗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