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上的足迹
文/普亲精舍禅修班学员 传放
 

第1章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一年将尽,又逢禅修班结业的日子,回顾十个月来,在精舍薰修的成长,蓦然回首,昔日拙文慕道情--

  数个月前,在老家阁楼里寻获一篇散文,那是在二十六年前大学毕业前夕所写下的,字里行间述说着年轻岁月的慕道情怀--

  『……看破红尘的胸襟,放下所有功名利禄与儿女私情的追寻,一心向往出家人淡然自在的生活,以及法师们的慈颜中所散发着人生的智慧与光晖;聆听其法语揉合着慈悲与灵黠,是多么超然,多么洒脱,多么吸引着我!』

  『……在面临毕业种种的问题考验下,我竟从佛道上半途而废,为着无数红尘俗事困扰不已,又对于似锦的前程以及未曾体验的人生,满怀好奇与憧憬,以至无法割爱。或许,待我步入「白了少年头」的残余年岁时,当我再度翻阅经典时,将会为此生的庸碌「空悲切」!』

  奈何俗缘未了,费了近三十载的年岁,在红尘中蹒跚行绕,如今,又回到当初的原点,这一切不都在之前的愿心之中吗?而那原以为"似锦的前程"又真的如梦般令人"满怀好奇憧憬,以至无法割爱吗?

  根性冥顽、后知后觉如我,在人生道上一路走来跌跌撞撞,尝尽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般的辛酸,也看遍人生的无奈与无常,如今,才得以死心塌地的重习佛学,企图从佛法中因果与空性之道理,找到如何圆满人生的答案,并朝解脱自在之路再度出发!


第2章 菩萨知我心--圆明殿的一支签

  记得上次回到山上出坡时,是在圆明殿发心。

  当时,听一位师兄说,圆明殿中所供养的千手观音菩萨很灵,恭敬祈求的许愿签必定能解答迷津。于是,当天一大早,我便合掌恭敬,跪于千手观音菩萨像前恭敬祈愿,恳请菩萨慈光加被,指引弟子往后的修行方向。于是,我抽到了这一支签--

  『凡事心存和乐,而不厌烦暴躁;
  凡事心怀感恩,而不自赞己功』。

  细读数遍后,万分佩服菩萨的神通广大,果然一针见血地指出「厌烦暴躁」的"瞠"和「自赞己功」的"慢",乃是我宿世的无明病根。虽然形于外与发于口的"瞠"与"慢"看似消除,但微细心念中的"瞠"与"慢"却仍不时现形。这该怎么办呢?「凡事心存和乐-去瞠」、「凡事心怀感恩-去慢」,是观音菩萨指定我的必修学分!

  其实,在抽到此签之前,曾有一次这样的经验。当时因为参加精舍所举办的「一日禅」老实用功,禅修的清明法喜一直延续至家中。直至半夜里,突然在梦中恍然大悟,意会到自己的痛苦是源自根深蒂固的"瞠、慢"二毒;回想起从前蒙受委屈时的烦恼,总是认为别人对不起自己,千错万错都是别人的错,但却从来没有看见自己的瞠心与慢心--您瞧!这不正好与菩萨所赐予的明签不谋而合吗!


第3章 退步原来是向前--修行即在生活中,一念间

  去年暑假参加完禅七后,道心增进,却引起家人的担忧-担心我如此用功下去,终一天会毅然出家。因此,无形中衍生出了不少障碍。当时,每当烦恼来袭,我便会哼唱起这一首《插秧偈》--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原来退步是向前。』

  突然,我被最后一句「原来退步是向前」的诗偈点醒,了悟凡事应当圆融才能无碍。于是,一反过去与家人率直抗辩的习气,而亲厚软语。于是,家人的态度也逐渐改变与软化,而自已修行的路,竟也得到了默许与成就。

  禅七之后常思索着,「我到底应该如何修行呢?」等问题,希望在佛典或是师父的开示中觅得答案,渐渐地我了解到,那就是「事理一如,解行并重」:所谓「修行」,应从「事上」和「理上」,双向用功。

  一.「事上」精进

  可从诵经、礼佛、拜忏和听经闻法着手。学习发愿,如普贤菩萨的十大愿;学习「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行菩萨道。其中关于「忍辱」, 普亲精舍住持见桅师父曾特别指示:「不仅在逆境中要忍,在顺境中也要忍,因为顺境不过是因缘和合,不是恒常不变的,因此勿生慢心。」此言更令我引以为戒,不敢忘却。

  二.「理上」精进

  承如师父所言︰「修行应在起心动念处修,日常生活中无论动静闲忙,这念心都要能够时时刻刻觉察、觉照,保持清楚明白,能够作主的心。当观照到自己兴起不好的念头时,要及时「照」住,不令它持续第二念、第三念,甚至最后发之于口、动之于身。」


第4章 修行不离中道--借境观心、练性乃修行

  自从心生忏悔,发菩提心后,知道行为中有待断除的坏习气实在太多,但求好的心,总想要说断就断,立即见效,没想到这反而令生活的步调,变得有点儿紧张起来。

  还好师父刚好在此时开示道:「修行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容易疲厌而退转。佛陀也曾经以弹琴的琴艺来譬喻修行。当琴弦的松紧恰到好处时,弹出来的声音才会悦耳,若是太松或太紧,都不合乎中道。」于是,试着调整自己的脚步,在修行路上才能够站得稳、走得远;否则,又将沦为跌跌撞撞、狼狈而退的结局。因此,如何在修行路上善调身心,一直是师父所再三强调的。

  学佛修行,若能以面对考场的心,来面对种种"境界",并且经得起考验,将有助于道业的成就。例如:当师父指示出事情做得不够圆满时,会不会起烦恼心;当领到不太喜欢的执事时,有无分别心;与他人意见相左时,是否起无明火;被人误会或遭对方情绪性的责骂时,能否有忍辱不动心。

  几经考验,说来惭愧,至今依然是一个试卷不及格的学生。但是,借着上山出坡或在精舍发心时,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会发现,随境生起的无明烦恼愈来愈少,也愈来愈不强烈,并且,无明持续的时间也愈来愈短,难道,这能够说自己一点进步都没有吗?

  菩萨道是一条究竟的路,过去诸佛历经无数万劫终成佛道。所谓「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唯有发长远心,积极把握当下用功才是!庆幸自己年届半百,还能遭逢如此殊胜因缘,听闻 惟觉大和尚弘扬佛法的心地法门。

  弟子在此由衷的感恩精舍师父们的慈悲教导,并为将 大和尚的无上大法广传红尘的用心良苦﹗这将令弟子们生生世世都受用不尽。无限感激--

  阿弥陀佛﹗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