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靜覺性
文/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 傳旭
 
   在此次禪七之前,個人已參加過數次禪七,每次禪七均有所體會。但此次體會更深,對 覺老和尚所傳禪宗心法──無念法門、中道實相已能稍有體會。也深刻感受到,中台心法是無上甚深微妙法,無論是念佛、誦經、持咒,最後均是萬法歸宗,匯歸到中道實相法門。要成佛作祖,就須依此法門而修。

  禪七期間,謹依教奉行,老和尚怎麼教,吾人就依之而修。首先仍是依數息觀來收攝身心。老和尚提醒大眾,心要專注,但不要緊張;身要放鬆,但不要隨便。因此,一上座,在調息前,先觀察全身是否放鬆,當調整身體後,就調息、數息,注意力集中在氣息上。另在行、住、坐、臥中均是隨時用功。例如在行香時,心念專注在每次右腳著地之感覺。在過堂時,則專注在維那師之木魚聲及佛號上。因專注,故有時有種忘了周遭環境,而僅存木魚聲與佛號聲之感覺。

  老和尚提醒大眾不要吃太飽。因此,當下決定,行堂菩薩打多少飯就吃多少。每柱香休息期間亦僅喝水,不吃點心。幾天下來,吃飯動作不趕了,也能感覺吃飯挾菜之每一動作!

  後來用功方法,由觀息法練習到中道實相觀。在用功中,心念愈來愈清楚,察覺妄念之能力愈來愈強。當覺察已在打妄想,則再用觀息法,如此反覆練習,使自己保持「覺」得時間拉長。由此亦體會到,當下由迷至覺之覺性,便是吾人之本心本性。那一念是清靜無染,沒有妄想與昏沉。此時體會到那一念清靜覺性是最重要的。無論念佛、誦經、持咒,若沒保持此一覺性,還是在打妄想。

  禪宗祖師在度眾生時,或棒或喝,示明或暗,或喝茶或吃餅,均在指點學人此一覺性。若悟到此一覺性,便找到成佛之入門要道。看祖師大德公案,某些學人因此開悟。

  初次體悟到之覺性,清楚明白,沒有昏沉與妄想,就如初一之月亮,雖已有輪廓,但力量與光明少,很快又被無明烏雲遮掩;而大徹大悟,覺性全體自然顯現,則有如十五之月亮。兩者覺悟之程度不同,但悟到之覺性是相同的。十五之覺悟亦由初一之覺性所成就的。

  於此,對 覺老和尚的法充滿信心,心中亦自然發起護持道場之心願。願學護法韋陀菩薩,護持正法道場,護持中台山每一出家眾,都能早日成佛作祖,廣傳無上心法,成就人間淨土、大同世界。

  禪七最後兩天用功方法以中道實相觀為主。在某一柱香時,先仍用心作意在起心動念上。忽然要放下,連用心作意之念亦放下。當時感覺身心輕鬆自在,心念清清楚楚。但可惜沒有保持很久,自己定力仍相當不足。下座後,身心仍輕鬆自在,知道自己每一心念。在等待老和尚團參期間,心中自在,沒有一絲絲煩惱。由此體會,要去我執煩惱,最直接自然之方法,就是證入清靜之覺性。

  茲將此次禪七修習所領略的心得,整理如下:

一、平常用功方法:平常沒有禪七之環境,便要動中磨練,借境練習提起覺性。各種外境之動相,如一舉手一投足,要立即提起覺性,持續練習,使覺察覺照力愈來愈強,則定力與慧力在日常生活中即默默增長。

二、禪修應注意事項
(一) 身體要充分放鬆,心要專注。
(二) 要以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之心態來靜坐。深恐一念不覺或失去正念,
    如此心較能專注,較不生妄想。
(三) 吾人平日心多放逸,逐境流轉。故一上座,便妄想叢生。要以精進心面
    對,且要珍惜禪七之難遭難遇之因緣。
(四) 要學菩薩行,廣植福德善根。心量小,煩惱就多,自然妄念就多。心量
   寬,放得下,自然沒妄念。且行菩薩道亦是本份,是成就圓滿人格應盡
   之本份。要行菩薩行,就要發願度眾生。有願,就會隨時提醒自己;有
   願,就有力,就是定慧力。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