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诗人常建题诗云:“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磬声洪高明澈、悠扬清脆,闻之震慑人心,也体现出梵刹的清净、庄严。

磬的历史意义

  泱泱礼乐之邦的中国,有着灿烂的音乐文化,而磬就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磬的历史悠久,可追溯至远古母系氏族社会,当时以渔猎维生的人们,于劳动之后敲击着石头跳舞娱乐。这种敲击的石头逐渐演变成后来的打击乐器──磬。

  一九七○年在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出土了一件大石磬,长六十公分,击之声音悦耳,是迄今发现最早的考古实物,经测定距今约四千年,为夏代的遗存。考古发现的磬等音乐文物,为中国音乐史和音乐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珍贵资料与实物图像依据,颇具研究价值和学术意义。

  磬于商代已广泛流传,制作精美、造型古朴,为王室宫廷乐队所用,《诗经˙商颂》中就有“既和且平,依我磬声”的歌咏。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左半部如以绳悬石,右半部则像一人以手执槌作敲击状。周代时,由于乐器品种的增加,根据制作乐器的不同材料而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等八类,而产生了八音分类法,磬则属于八音中的石类。

  磬是利用不同数量的石片或玉片,以及长短、厚薄的差异,而发出不同的音律。形状如曲尺,中间折曲,两端低垂,《礼记.曲礼下》记载的“立则磬折垂佩”,就是以屈身弯腰如磬形来表达谦恭之意。其形后来有多种变化,质地也从原始的石制、玉制,进一步有了铁制、铜制的磬,且多用于帝王飨宴、宗庙祭祀、礼仪活动中的乐队演奏,成为象征身份地位的“礼器”。

  磬的种类,依材质而分有玉磬、铜磬及铁磬。依使用场所和演奏方式而分有特磬和编磬两种:单一的特磬是皇帝祭祀天地、祭祖、祭孔时演奏的乐器,编磬则是若干个磬编成一组多枚音高不同的磬,可以演奏出变化的旋律,主要用于宫廷音乐。另外,还有笙磬和颂磬之分,与笙相和的磬为笙磬,与歌相和的磬为颂磬。《诗经.小雅》记载:“鼓瑟鼓琴,笙磬同音。”后人则用“笙磬同音”来祝颂和睦融洽。

佛教的磬

  佛教的磬与乐器用磬不同之处在它是钵形的法器,于早晚课诵、法会诵经时使用。佛寺中所使用的磬有圆磬(即大磬)、扁磬、小手磬(即引磬)三种。从南北朝到唐代,寺院中使用的磬还是中国传统的扁磬。现代寺院中所使用的圆磬,大约是在五代至北宋年间出现的。

  安于佛殿的圆磬,是犍椎中的首脑。《百丈清规证义记.卷九》记载:“上堂说法前击磬,谓之白椎。说毕击磬,谓之结椎。昔世尊一日升座。大众集定。文殊白椎云,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此即结椎也。……圆磬,念诵所鸣,维那主之。凡住持或尊宿、仕宦、施护等礼佛,皆鸣三下。”圆磬为铜制钵盂形的法器,口径多在一尺到二尺间,敷褥于台上,置于佛龛右侧,以桴敲击。在僧众共修时,由维那法师用来引导大众进退起止,号令赞诵,如起腔、收腔、合掌、放掌及佛号等处,音声铿锵,悠扬清远,代表“声闻三千界”,有振作心神的作用。

  扁磬,形状与云板类似,多用石头制成,悬挂在方丈院的门廊。如有访客欲拜见住持,知客僧鸣磬三下,作为通报之用。

  小手磬由于便于携持,所以称为手磬。其作用在引导大众,所以又称“引磬”。《禅林象器笺.呗器门》中说:“小磬,如桃大,底有窍贯绪,连缚小竹枝为柄,以小铁桴击之。名为引磬,盖因导引众故名。”由于执持引磬的方式是左手执引磬柄的下端,右手抱住左手,正直于胸前,将引磬举于与口同高的位置,故又称“对口引磬”。又《行事钞》曰:“若终亡者,打无常磬。”《同资持记》曰:“天台智者临终语维那曰:‘人命将终,得闻钟磬,增其正念。’”所以也称“无常磬”。

  小手磬的磬口直径约七公分,形状与仰钵形圆磬相同,于底部中央隆起的顶点用一个钮来贯穿,附在一根磬柄上,磬柄旋以条纹方便执持。磬柄上有绳,连接磬槌,磬槌则用细长的铜棍制成,顶端有一铜帽。敲击时,左手持磬柄下端,磬口朝上,举过胸前与口相齐,右手执磬槌敲击,或者仅用左手中指、无名指、小指与手掌拿住磬柄,并用食指与大拇指执磬槌向上叩击。使用时机在《百丈清规证义记.卷九》有记载:“小手磬,礼佛诵请皆鸣之,为起止之节。”于问讯、转身、礼拜、静坐出定、出班,以及提示动作(如晚课蒙山施食中,提示施食者的动作)等场合使用。

  祖师大德曾有一则与引磬相关的公案:有一位禅师隐居山中茅棚,一心修习禅定,其生活所需皆由一对母女供养。由于一直未能明心,故想寻师访道,以明生死大事。母女二人知道禅师的心意,请求禅师多留数日,以便做一袈裟供养。禅师答应了这对母女的请求,母女二人归家即裁缝袈裟,一针一句弥陀圣号。数日后,母女将袈裟供养禅师,并包四锭马蹄银子予禅师作路费。禅师接受供养后,即决定隔日起行。

  当晚静坐时,禅师忽见一青衣童子手执旗帜,其后有数人扛一朵大莲花来到面前,童子再三劝请禅师上莲台,并谓时限已到,不可久延。禅师心想定中任何境界皆不可执着,随手拿了一把引磬放在莲花台上,童子和众人便鼓吹而去。是夜,这对母女家中的母马产下死胎,马夫用刀剖开,里面竟是一支引磬。母女一见引磬,知是禅师之物,隔日清晨即将引磬送还禅师。禅师于是说出静坐时所见境界,作偈曰:“一袭衲衣一张皮,四锭元宝四个蹄;若非老僧定力深,几与汝家作马儿!”并将袈裟和银锭归还母女后离去。

  共修法会中,大众随着磬等法器的响叩,以无比的法喜、无尽的悲心、无穷的愿力和合唱诵,梵音缭绕,声遍法界,供养诸佛菩萨,与会大众亦涤尽尘染,身心无垢,当下一念清净心相应,即同契佛智。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