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记录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历程,也丰富了人类的文明。而佛教在雕刻、雕塑、书法、绘画、文学的展现,更深刻融入中国悠久的文化中,为众生开启一扇美丽的艺术之窗,透过这扇窗,将亲见万德庄严的华藏世界,般若性海。








  
      中台世界博物馆五周年特展
大悲普现──馆藏观音造像特展活动报导

文/编辑部


  中台世界博物馆自二一六年八月落成启用以来,秉承开山祖师惟觉安公老和尚艺术化世、净化人心之弘愿,积极推广佛教艺术,透过特展、讲座等多元活动,带领大众体验佛教艺术之美,增进对佛法的信心,启发本具的清净心。

  欣逢中台世界博物馆落成启用五周年,特于二二一年十月八日至二二二年五月二十二日,举办「大悲普现──馆藏观音造像特展」,展示馆藏石刻、木雕、金铜、碑拓、书画等多样材质所造,诸多型态之观音菩萨像,引领参观者走进观音菩萨淑世度人的世界,祈愿观音菩萨「大悲普现」,全球疫情早日消弭,一切众生远离诸苦,得吉祥安乐。

参礼观音 见真观音

  《妙法莲华经》云:「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观音菩萨具有大慈悲心以及无我的般若智慧,闻声救苦,不分种族、贫富、男女皆得济度,于古今中外受到普遍的信仰,观音造像也成为佛教艺术中的重要题材。「大悲普现」特展第一单元「观世之音」,引导参观者走进观音信仰,紧接着以水月观音、送子观音、应化观音、变化观音四个小单元,让参观者领略「观音诸相」中菩萨的慈悲与智慧。

  「大悲普现」展厅在三楼特展室2,整体空间颜色素雅纯净。走过展厅入口廊道,隐约可见廊道底端白纱帷幕后的观音菩萨,端坐在大圆光前,随着动线走到白纱帷幕内,才清晰见到水月镜像中观音菩萨面如满月、姿态优雅的真面目,似水月镜像展现观音菩萨的「智慧如空无有边,应物现形如水月」,让人犹如置身补怛洛迦(注)清凉静谧之境。展厅中,一尊尊观音造像,诉说着菩萨平等慈悲化世度众的因缘。《心经》阐述空性无我的般若智慧,正是观音菩萨自在安然、神通变化的关钥。参观者在参观特展后,通过「心经廊道」离开展厅,廊道墙面反射的设计,意喻着「返照自心」的清凉,通过廊道彷佛也洗涤了心灵、令自性澄明。

  1.白纱廊道,墙面恭书《法华经•普门品》偈颂。
2.观音诸相之一──水月观音造像。

众生祈愿 普门示现

  观音信仰至南北朝时期(420-589)已非常普遍。其后,不仅有记录菩萨灵验事迹的故事集,也留下许多造像。人们随着自身的祈愿,参照经典的描述,或吸取民间流传的故事为养分,创造出多变的观音菩萨像,使信仰内涵丰富而生动。

  历经中华文化涵养一千七百余年,观音信仰早已超越宗教范畴,融入日常生活与艺术创作之中。观音造像之材质、形态丰富多变,蕴藏着人们对观音菩萨的祈愿,也反映历代融合经典与口耳传唱之民间文学等,逐渐形塑出观音菩萨的不同样貌。

  馆藏北齐天统五年(569)「双观音菩萨立像」,带参观者一睹当时在河北地区非常流行的双观音菩萨像。《法华经》译出后,战乱动荡的年代中,人们视救拔苦难的观音菩萨为心灵依托,并将《法华经》中的〈普门品〉称为《观世音经》。此次展出的馆藏北宋李谦等人建「普门品四方佛柱」拓本,四方柱首行可见经题「佛说观世音经」,即为经典流传的例证。

1.2.访客参观「大悲普现」特展,凝望慈悲庄严的观音菩萨像。
3.素雅纯净的展厅一隅。
 

  随着历代不同经典的译出与流传,观音菩萨像也发展出标志性特征与多种形象。此次展出的东魏汉白玉观音菩萨立像,手执莲花,即早期造像表现之一。至南北朝晚期,杨枝、净瓶始成观音菩萨重要持物。《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说,观音菩萨「顶上毘楞伽摩尼妙宝,以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由此「顶戴化佛」逐渐成为观音菩萨的表征。唐以后流行《华严经》思想,《华严经•入法界品》中记述善财童子参礼观音菩萨,在南方海上补怛洛迦山,泉流萦映、树林蓊郁的岩谷中,寻得坐于金刚宝石上的观音菩萨。艺匠由此创作出坐在岩台上,姿态自在安闲,兼具高度艺术美感的水月观音像。五代、宋时期(907-1279)这种形象已广泛流传,至今仍然是佛教艺术中经常表现的题材。

  唐代密法兴起,观音造像也分化为显、密两大系统。显教系常见「应化观音」像。《法华经•普门品》与《楞严经》描述观音菩萨因应众生根机,现种种应化身相,民间依此又衍生各种有声有色的传奇故事,于是出现诸如白衣观音、鱼篮观音、南海观音等,后世集结为「三十三观音像」。密教系如《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等描述观音菩萨为利益、安乐一切众生,变化出千手千眼、十一面等形象,被称为「变化观音」。

金铜、书画等不同材质的观音像

 展厅中展出金铜、书画等不同材质的观音像。

  观音菩萨的慈悲精神,加上民间信仰需求,也推动造像产生,其形象未见经典描写,具有民俗化与本土化的趣味。如礼拜观音菩萨「求男得男,求女得女」的信仰,使观音菩萨成为祈求子嗣的依托。民间即以白衣观音像等结合童子,造出「送子观音」像。

返照自心 处世自在

  《华严经》中观音菩萨自述:「我以此方便,令诸众生离怖畏已,复教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永不退转。」随缘应化救拔苦难的慈悲,深契水月空幻之理的智慧,教令众生发菩提心永不退转,是观音菩萨甚深的悲智愿行。

  中台世界博物馆「大悲普现──馆藏观音造像特展」,诉说着观音菩萨的悲智愿行。「众生心水净,菩萨影现中」,透过佛教观音菩萨造像艺术之美,带领参观者在观展时,体验观音菩萨随方应化的慈悲、与变化无碍自在的智慧。期使大众从观展而「返照自心」,找到处世自在的自性真宝,在纷扰的尘世中,面对生命中种种顺逆境界,皆能离诸苦趣、真实解脱。

 

注:补怛洛迦山,观自在菩萨行化的道场。《华严经.卷第六十八》云:「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华果树林皆遍满,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