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記錄了人們追求真善美的歷程,也豐富了人類的文明。而佛教在雕刻、雕塑、書法、繪畫、文學的展現,更深刻融入中國悠久的文化中,為眾生開啟一扇美麗的藝術之窗,透過這扇窗,將親見萬德莊嚴的華藏世界,般若性海。










  
  禪定坐佛──佛入禪定之莊嚴寶相

 文/中台世界博物館副館長、前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法國巴黎第一大學造形藝術博士 見迅法師
 

  「禪定」在佛法有禪、定、三昧、正受、三摩提、奢摩他、解脫、背捨等別名。《大乘義章》云:「禪者,是其中國之言。此翻名為思惟修習,亦云功德叢林。」又有「靜慮」之意。《阿毘達磨俱舍論》云:「依何義故立靜慮名,由此寂靜能審慮故,審慮即是實了知義……止觀均行最能審慮。」

禪定坐佛的造像特徵

  佛教造像中的禪定坐佛特徵,佛雙跏趺坐,手結禪定印,疊手端坐,呈現禪思入定的三昧之相。《大智度論》云:「何等為三昧?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

  「雙跏趺坐」,即是雙盤,兩腿互相交疊,結跏趺坐。《大智度論》云:「諸坐法中結加趺坐最安隱,不疲極;此是坐禪人坐法,攝持手足,心亦不散。又於一切四種身儀中,最安隱。此是禪坐取道法坐,魔王見之,其心憂怖。」《禪林象器箋》云:「若結跏趺坐,身安入三昧;威德人敬仰,如日照天下。」

  佛的手印,象徵佛的不思議願力與慈悲力。《佛說大乘觀想曼拏羅淨諸惡趣經》云:「手作禪定印。憐愍三界一切眾生。」禪定印是佛陀入於禪定時所結的手印,亦可稱為定印、法界定印,表安坐澄心,靜心一趣之相。


禪定印相的圖像表現

  圖一:
館藏「佛坐像」
犍陀羅(二至三世紀)
片岩
H105cm
  圖二:
館藏「佛坐像」
五胡十六國(304-439)
銅鎏金
H6cm
  圖三:
館藏「佛三尊像」
北魏(386-534)
砂岩
H100cm
  圖四:
館藏「僧法志等造千佛碑」(碑左側圖)
北魏永安三年(530)
片岩
H105cm
  造像中的禪定印有三種形式:「上下疊手式」的禪定印,以雙手仰放下腹前,雙手重疊,掌心向上。「雙手貼腹式」的禪定印,作交疊雙手,掌心朝內,豎掌貼腹。「衣角覆手式」的禪定印,兩袖相連,手藏袖內,覆蓋手印。茲以中台世界博物館的館藏為例說明之。

一、「上下疊手式」的禪定印

  館藏犍陀羅「佛坐像」(圖一),佛像背後,素面圓光,佛雙跏趺坐,手結禪定印,雙手相疊,置於腹前,掌心向上,右手置於左手上,兩拇指指端相拄,交互疊放於兩腿間。髮髻形式呈現希臘雕刻的波浪式曲線髮紋,深目、高鼻、薄唇、捲髮。面相恬靜,典雅俊美,具白毫相,雙眼微閉,呈現於甚深禪定中,沉靜、內省的樣貌。身披通肩式袈裟,兩肩均為袈裟所覆,希臘羅馬式披袍,衣褶深刻貼體,刻劃巧妙,微見身軀,具西方雕塑的寫實性,有濃厚的希臘化風格,為典型的貴霜王朝犍陀羅藝術特色。方座上刻有草紋,底座刻有佛、菩薩坐像五尊及二弟子,左右各雕有古希臘風格的方柱。

  《普曜經》記載佛陀成道前,在菩提樹下禪思,默坐樹下示現四禪,明星出時廓然大悟,得無上正真道,為最正覺。此犍陀羅風格的禪定坐佛,可表禪思入定,寂然不動的三昧之相,體現佛陀內斂沉穩的睿智與慈悲。

二、「雙手貼腹式」的禪定印

十六國時代的禪定坐佛:
  「五胡十六國」(304-439)時期,是指自西晉末年到北魏統一北方期間。北方盛行坐禪,銅佛造像中禪定坐像較多,作為行者禪觀或供養禮拜。現存十六國禪定坐像多為小型銅佛造像,形體較小而精緻,如館藏五胡十六國的「佛坐像」(圖二),肉髻高聳,大眼橫長,雙手交疊豎於腹前,禪定印刻劃簡括。身著圓領通肩式袈裟,U形衣紋形式,佛結跏趺坐於方座,座前鑄浮雕雙獅,造型簡練拙趣,臺座與像合鑄而成。從磨光肉髻、通肩大衣、U形衣飾、禪定印相、雙獅底座等,顯現十六國時期典型的金銅造像特徵。

北魏時代的禪定坐佛:
  《佛說觀佛三昧海經》云:「若能至心繫念在內,端坐正受觀佛色身,當知是人心如佛心與佛無異,雖在煩惱,不為諸惡之所覆蔽。」南北朝時期,北方修行偏重禪觀,禪窟的開鑿,帶動石窟造像的發展、禪觀經典的翻譯、造像呈禪定貌,禪定坐佛應與禪觀之思想有關。

  北魏早期大規模推動的佛教工程建設,包括雲岡石窟,深具渾厚雄健的西域風格及游牧民族粗獷純樸的特質,造像形式深遠地影響了北魏境內各地的單體石雕,亦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國逐漸世俗化、民族化的歷程。如館藏北魏「佛三尊像」(圖三),放光說法的熙怡微笑,袒右覆肩的佛衣樣式,紋飾精美的光背圖像,古樸拙趣的禪定坐佛。主尊造型古樸,抿嘴含笑,高肉髻,腹前交疊貼腹的禪定印,身側二脅侍菩薩及逗趣對獅,結跏趺坐於方形臺座上。五層背光紋飾,中心為蓮花,其次為三圈坐姿化佛,外緣為火焰紋。佛著半披式佛衣,袒右覆肩的佛衣樣式,將裸露的右肩半披遮掩,衣紋在左上臂部分叉如燕尾的雕飾,更接近漢民族不露身形的衣著文化,巧妙掩覆肩、臂的設計,為北朝石窟佛像中重要的佛衣形式。

三、「衣角覆手式」的禪定印

  在北朝動盪的時代背景之下,傾國力營建石窟之際,民間亦盛行集資造碑像供養,祈願佛恩加被,禳禍祈福。如館藏「僧法志等造千佛碑」,四面矩形碑形制,碑陽主龕旁刻有「永安三年六月十日」年款。碑左側(圖四)上方二小龕,龕內跏趺坐禪人頭戴僧帽,龕旁題刻「禪師法志」及「禪師曇□」。此碑四面刻滿結跏趺坐的小佛像,千佛皆著垂領式佛衣,兩衣袖相連,衣袖寬窄相若,袈裟兩衣角覆蓋禪定印的雙手後下垂,於雙腿之間呈八字形外展。尊尊小坐佛,趺坐禪定,整齊劃一,延續千佛相繼的精神。

  《佛說觀佛三昧海經》記載,佛告阿難:「若有眾生觀像坐者,除五百億劫生死之罪,未來值遇賢劫千佛,過賢劫已星宿劫中,值遇諸佛數滿十萬,一一佛所受持佛語,身心安隱終不謬亂;一一世尊現前授記,過算數劫得成為佛。」因為禮敬諸佛的功德力故,能超越無數億劫的生死罪業。

結語

  《思惟略要法》云:「觀佛三昧法:佛為法王,能令人得種種善法,是故習禪之人先當念佛。念佛者,令無量劫重罪微薄得至禪定。至心念佛,佛亦念之,如人為王所念,怨家債主不敢侵近。念佛之人,諸餘惡法不來擾亂,若念佛者佛常在也。」佛教造像緣起之一,為令行者得諸佛護念,復利行者觀像修行,易得禪定,速證涅槃。

  《楞嚴經》曰:「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戒定慧三學為一切修行的根本。《坐禪三昧經》云:「佛法中戒、定、慧三法合行能入涅槃,譬如人立平地,持好弓箭,能射殺怨賊,三法合行亦如是!戒為平地,禪定為快弓,智慧為利箭,三事備足,能殺煩惱賊,以是故外道輩不得涅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亦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即是禪定。

  禪者,佛之心。由禪定坐佛展現的圖像樣式與時代風格,體現如來相好、寂滅的教化之功,所謂「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悟到這一念心,就契入不可思、不可議的清淨心。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