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记录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历程,也丰富了人类的文明。而佛教在雕刻、雕塑、书法、绘画、文学的展现,更深刻融入中国悠久的文化中,为众生开启一扇美丽的艺术之窗,透过这扇窗,将亲见万德庄严的华藏世界,般若性海。










  
  二佛并坐──法华经文的图像表现

 文/中台世界博物馆副馆长、前国立高雄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法国巴黎第一大学造形艺术博士 见迅法师
 

前言:法华会座

  图一:
馆藏“二佛并坐像碑”(碑阳)
北魏(386-534)
砂岩
H168×W70cm
  图二:
馆藏“佛碑”(碑阳)
西魏大统年间(535-551)
砂岩
H146×W73cm
  图三、四:
馆藏“二佛并坐像碑”(碑阳、碑阴)
北周至隋(557-618)
石灰岩
H82×W48 cm
  图五:
馆藏“二佛并坐像”
北齐(550-577)
汉白玉
H29×W19cm
图六图七
  图六(左):
馆藏“二佛并坐像”
北齐(550-577)
汉白玉
H9×W6cm
  图七(右):
馆藏“二佛并坐像”
北齐天保八年(557)
汉白玉
H24×W18cm
  图八:
馆藏“二佛并坐像”
辽代(916-1125)
汉白玉
H39×W27cm
  “二佛并坐”是中国佛教艺术特有的造像题材,在北朝至隋代盛极一时,以释迦、多宝二佛并坐为典型特征,源于《妙法莲华经.卷四.见宝塔品》。经中记载过去多宝佛行菩萨道时发大誓愿,若成佛、灭度之后,于十方国土有说《法华经》处,为闻是经,多宝塔必现,为作证明。当释迦佛欲说法华之际,多宝塔从地踊出,释尊分身云集,依众之请,开启塔户,多宝佛邀请释迦佛入塔,并分半座与释迦佛,“尔时,大众见二如来在七宝塔中师子座上结加趺坐”。

  “二佛并坐”是法华会座的图像表现,释迦、多宝二佛并坐的造像样式,依对称法则,有平面化左右对称,或侧身对坐相向说法,亦偶见多宝佛举臂礼请释迦佛入塔并坐情景。“二佛并坐”的内容广布在各种素材的造像之中,以金铜造像及石刻造像为主要表现形式,亦多见于造像碑及造像塔中。兹以中台世界博物馆所藏佛教石刻造像中的二佛并坐像为例说明之。

造像碑上的二佛并坐

  在北朝石窟造像中常见“二佛并坐”题材,如云冈石窟此题材就遍布于诸多窟室中。造像碑是盛行于北朝的一种民间佛教造像形式,其风格通常为同时期石窟造像之缩影。造像碑中的碑阳、碑阴主龛或碑首部分,常见二佛并坐龛;伴随着二佛并坐龛,亦搭配千佛题材、交脚菩萨或倚坐尊像等之造像组合。

  馆藏北魏“二佛并坐像碑”(图一),多重龛扁体矩形碑形制,碑阳碑首龛内并列二佛并坐像,秀骨清像造形,衣摆悬垂于须弥座前,两侧各一胁侍菩萨。因年代久远,造像均已漫漶。

  馆藏西魏大统年间的“佛碑”(图二),螭龙拱顶,碑阳、碑阴主龛均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碑阳主尊坐佛,碑阴主尊倚坐佛。碑体四面镌刻诸佛名号及其供养主名,以及邑师、邑主、邑子之名,供养人中有诸多马氏家族,亦有将军名和比丘名,碑阳题记首行刻有“大魏大统”之年款。四面碑体遍布“二佛并坐”小龛,形成二佛并坐的千佛碑形制。

  馆藏北周至隋“二佛并坐像碑”之碑阳(图三),碑首龛内雕有二佛并坐像,身后附舟形光背。碑阳主龛刻三尊像立于莲台上,皆带桃形头光。主尊右手施无畏印,左手与愿印,菩萨装束,顶戴宝冠,宝缯上举,带饰飞扬,披巾垂肩扬起,腹前交叉穿璧。主尊两侧二龙吐莲台托二胁侍菩萨,双手合十,装束与主尊相似。碑阴(图四)中龛刻二佛相向对坐,皆采半跏趺坐姿,一佛右手施无畏印,另一佛右手作礼请手势,彼此呼应、姿态生动。碑阴上龛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主尊倚坐像,右手无畏印,左手与愿印,冠冕服饰与碑阳主尊造形相似,桃形头光刻火焰纹。此碑是二佛并坐与弥勒菩萨的造像组合,碑阳、碑阴主尊皆着菩萨装,代表未来佛的弥勒菩萨。

  造像碑上的“多宝、释迦、弥勒”图像布局及造像组合,表现“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无碍,法身不生不灭常在的道理。

二佛并坐的白石造像

  河北地区的白石造像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地域风格。曲阳白石造像始于北魏晚期,历经东魏、北齐、隋唐等时代,北齐时双身造像大量流行,形成独具鲜明的地方造像特色。

  馆藏北齐“二佛并坐像”(图五),双树背屏运用了浮雕、高浮雕、镂雕、彩绘等雕造手法,深沉浑厚。多宝佛举右手礼请释迦佛入塔并坐情景,二佛旁各立一身胁侍菩萨。基座雕刻护法对狮、博山炉及二力士,表“师子之座”。

  馆藏北齐“二佛并坐像”(图六),小巧玲珑,白石莹润,彩绘贴金,色调温暖,造像具民间风格。馆藏另一北齐“二佛并坐像”(图七),素面背屏,二佛结跏趺坐,双手禅定印,佛衣下摆收至台面边缘,造形简练,沉静温雅。素面长方形基座,双侧及背面镌刻发愿文,铭文记载:“天保八年/六月一日/佛弟子牛/六妻李/敖为亡男/元楷亡女娑/罗造白玉/象一区为/亡□□/天现存/得福刊石/故记”,此碑是父母为子女荐亡超度及祈愿阳上得福的造像供养。“二佛并坐”原本用来表现法华教义的造像内容,在传播过程中,成为荐亡祈福的造像寄托,如《妙法莲华经.卷第七.普贤菩萨劝发品》云:“若有人受持、读诵,解其义趣,是人命终,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堕恶趣,即往兜率天上弥勒菩萨所。”传达了民间对《法华经》教义的信仰与奉行。

  馆藏辽代“二佛并坐像”(图八),佛座底部的瑞兽形式为其时代特征,从底座正面及右侧铭记,得知此为造像主阖家供养敬造之“双弥陀像”,底座左侧刻有“比丘尼女肆”之题记。

结语:二如来像的实相演畅

  法华会座,超越时空,古今二佛,并坐说法。明代智旭蕅益大师于《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四之二.见宝塔品第十一》云:“多宝示灭,全身舍利俨然不散,又闻其言,则是灭而不灭,可表法身。释尊入塔,二身相称,如智称境,可表报身。分身云集,可表应身。三佛三身而不一异,令四众睹,故言见宝塔品。……又久远之塔从地涌出,开自在神通之力,显过去世益物也。发大音声,开师子奋迅之力,显现在十方开权显实也。有大誓愿,未来诸佛若说此经,我之宝塔皆到其所为作证明,开大势威猛之力,显未来常住不灭也。观心释者,依经修观,与法身相应,境智必会,如塔来证经。境智既会,则大报圆满,如释迦与多宝同坐一座。大报圆故,则随机出应,如分身皆集。由多宝出故,三佛得显;由持经故,即具三身。”

  法华会上直畅佛陀出世本怀,皆为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开权显实,会三归一,《法华经》是释尊临涅槃前所说大法,主旨在揭显一佛乘之大义,阐明“三乘归一”成就佛果之理,强调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能成佛。透过天台宗历代诸祖传承法华教义,天台智者大师大开阐扬,引导中土有情契悟中道第一义谛。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