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記錄了人們追求真善美的歷程,也豐富了人類的文明。而佛教在雕刻、雕塑、書法、繪畫、文學的展現,更深刻融入中國悠久的文化中,為眾生開啟一扇美麗的藝術之窗,透過這扇窗,將親見萬德莊嚴的華藏世界,般若性海。










  
  古佛微笑──慈悲喜捨的千古容顏

 文/中台世界博物館副館長、前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法國巴黎第一大學造形藝術博士 見迅法師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九》云︰「佛住甚深真法性,寂滅無相同虛空,而於第一實義中,示現種種所行事。」佛像表達出佛法的內涵,透過雕鑿、琢磨,顯現佛菩薩的悲智願力,具有空靈靜謐的虛空性、以相表法的象徵性和宗教儀軌的規範性。古佛的微笑,寂靜的微笑和沉思的形神,是一種精神化的表現,千古容顏的底蘊是慈悲喜捨,以最為璀璨華美的方式表現。

古佛微笑‧佛教造像的共同形式

圖一:睿智寫實的微笑
圖二:端嚴古典的微笑
圖三:樸拙欣悅的微笑
圖四:安然自在的微笑
圖五:清俊傳神的微笑
圖六:穩健祥和的微笑
圖七:清新秀雅的微笑
圖八:雍容威嚴的微笑
  《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卷第一》云:「爾時世尊入遍淨色身三昧。從三昧起即便微笑。諸佛笑法有五色光。」卷第七亦云:「爾時如來即便微笑。口出無量百千光明。一一光中無量化佛。一一化佛萬億菩薩以為侍從。」綜觀佛教造像的共同形式,佛菩薩的面相殊好,尤其是那「微笑」形式,承載著諸佛菩薩的悲心願力及無量光明,表達一種自性流露的慈悲智慧。茲以中台世界博物館館藏石雕造像為例,聚焦於造像慈顏的「微笑」。

  睿智寫實的微笑:館藏三至四世紀犍陀羅「菩薩立像」(圖一),片岩石材色調清冷,給人堅凝靜謐之感。菩薩面相,淨好分明,沉靜內省,深目高鼻,薄唇蓄鬍的西方面孔。眉間白毫相,白毫凹處原應嵌有寶石,如《長阿含經‧卷第一》云:「眉間白毫柔軟細澤,引長一尋,放則右旋螺如真珠。」此犍陀羅的微笑,呈現出典麗的貴族風采,具有濃厚的希臘化風格。

  端嚴古典的微笑:館藏四至五世紀秣菟羅「佛立像」(圖二),砂岩石材色調溫暖,給人和煦舒張之感。佛高髮髻、螺髮右旋,如《中阿含經‧卷第十一》云:「大人頂有肉髻,團圓相稱,髮螺右旋,是謂大人大人之相。」五官分明,鼻樑筆直,方形長耳,下巴圓潤,下唇寬厚,具印度人的相貌特徵。此秣菟羅的微笑,展現印度本土化的活力與古典樣貌。

  樸拙欣悅的微笑:館藏北魏砂岩「三尊佛像碑」(圖三),如來身諸隨好,如《大乘百福莊嚴相經》所云:「兩目修廣」、「兩頰滿足」,佛像高肉髻,大眼橫長,抿嘴、腮頰充滿笑意。此北魏的微笑,展現一派親切真誠的溫和風貌。

  安然自在的微笑:館藏東魏石灰岩「佛立像」(圖四),此佛像高二百五十三公分,量體、厚度、硬度非常雄壯,高肉髻,面含笑。此東魏的微笑,展現一種瀟灑自在的名士風度,帶有北魏後期至東魏時期所開展的青州造像風格。

  清俊傳神的微笑:館藏北齊至隋漢白玉「佛立像」(圖五),神態沉靜溫雅,眉毛纖細,目光下歛,鼻樑挺直,唇留朱彩,如《大乘百福莊嚴相經》云:「目色紺艷如青蓮花」、「脣色赤好如頻婆果」,佛顏神韻,貌色不撓。此北齊至隋代的微笑,展現河北地區白石雕刻精巧婉麗的流美風格。

  穩健祥和的微笑:館藏北周保定二年「石造佛立像」(圖六),片岩材質,高三百六十八公分的大佛,面相方圓,師子頰相,如《大乘百福莊嚴相經》所云:「其頷圓滿如師子王」。此北周的微笑,展現一股自信祥和的凝蓄力量。

  清新秀雅的微笑:館藏隋代漢白玉「菩薩立像」(圖七),菩薩束髮髻,戴環箍冠,舒眉秀目,雙頰酒渦,刻工晶瑩洗練,神態生動傳神。此隋代的微笑,展現富麗華美的時代特色。

  雍容威嚴的微笑:館藏唐代石灰岩「佛坐像」(圖八),螺髻右旋,面相圓潤飽滿,睜目正視,雕刻力道遒勁,牛眼睫相,如《中阿含經‧卷第十一》所云:「大人承淚處滿,猶如牛王,是謂大人大人之相。」此唐代的微笑,脣線分明,嘴角上翹,雕刻精美,略帶印度後笈多王朝至帕拉王朝的密教造像風貌。

  佛首的表現,除了微笑神情之外,髮髻形式亦重要。「髻」,表髮髻或肉髻。「髮髻」,指髮式之髻,如螺髻,佛之頭髮旋曲為螺紋者;「肉髻」,指佛頂骨隆起如髻狀,即三十二相中之「無見頂相」。《寶女所問經‧卷第四‧三十二相品第九 》云:「如來頂上肉髻自然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敬奉賢聖禮尊長故。」

舉身微笑‧佛光普照的光相象徵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一》云:「是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以天眼觀視世界,舉身微笑,……爾時世尊舉身毛孔皆亦微笑而放諸光,遍照三千大千國土,復至十方如恆河沙等諸佛國土。」佛教造像中的光相形式,可表「舉身微笑」之象徵意涵。在佛教造像中的光相,可分為頭光、身光和舉身光,總稱「光背」,表示佛、菩薩身上散發種種光明。頭光,是佛菩薩頭頂上所發放的圓光;身光,是佛菩薩身所發之光明;舉身光,是佛像全身之光相,或為舟形、蓮瓣形或火焰形。

  館藏「佛坐像」
北魏(386-534)
青銅
H85cm
  以館藏北魏「佛坐像」(圖九)為例,主尊圓形頭光,三輪同心圓輪,外圈飾蓮花卷草紋,身光飾花草植物圖樣,藤蔓環繞頭光外緣則襯托七佛,各帶桃形頭光、坐蓮臺,組合成一蓮瓣形大舉身光。舉身光內飾渦旋狀火焰紋,線條雕刻流暢且繁複。舉身光外緣左右各飾五身伎樂飛天,手執樂器,衣帶飄揚、向外放射。舉身光頂端透雕二飛天拱塔。佛像、飛天和光背是分別鑄造,背面主像、飛天以十三支插榫與背光合為一體。主尊造型,秀骨清像,身形削瘦,面帶微笑,褒衣博帶袈裟,懸裳層疊稠密。此像色澤具有古青銅的自然鏽色風采,雙獅底座,背後銘文年久漶漫不清,尚可辨識大略,知此像是北魏時期奉旨鑄造的皇家供養。

  光相圖像之火焰光芒狀,可表佛三十二相之「丈光相」,如《大智度論‧卷第四》云:「丈光相:四邊皆有一丈光,佛在是光中端嚴第一,如諸天諸王寶光明淨。」銅雕造像,透過鎔鑄與鍛鍊,「鑄寫真容」的如來妙相,表達佛陀身相光明,隨處照耀,如日光普覆一切,彰顯福慧圓滿的佛智與清淨法身。

  至於光明的象徵,如《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一》云:「明有三種。一治暗光明。二法光明。三依身光明。」治暗光明即外光明,《大明三藏法數‧卷第八》云「三種光明」之一:「一、外光明,謂日月星光,及火珠燈炬等光,皆能破除昏暗,是名外光明;二、法光明,謂隨其所聞之法,觀察修習,皆依法則,因此明心見性,破除愚癡之暗,顯發本覺妙明,是名法光明;三、身光明,謂諸佛菩薩二乘及諸天等身皆有光,亦能破暗,是名身光明。」

結語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拈華品第二》記載:「於時長老摩訶迦葉。見佛拈華示眾佛事。即今廓然。破顏微笑。」「拈花微笑」,傳佛心印的第一義諦,不用言語文字,不假思索地流露禪心。「禪者,佛之心」,禪宗傳持諸佛心印,從西天到東土,祖祖相傳,時空流轉,不變的是諸佛菩薩暨祖師們弘宗演教、悲憫眾生的心懷。諸佛菩薩造像的微笑表情,蘊藏著佛法的高度智慧與匠心獨具的藝術表現,連結著民族文化的包容力,沉澱著匠師的創造力和生命力。古佛的微笑,是千古慈顏與現代行者 的一座橋樑;古佛照今佛,以「古佛微笑」啟發觀者覺悟自性佛。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