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记录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历程,也丰富了人类的文明。而佛教在雕刻、雕塑、书法、绘画、文学的展现,更深刻融入中国悠久的文化中,为众生开启一扇美丽的艺术之窗,透过这扇窗,将亲见万德庄严的华藏世界,般若性海。










  
  清朝时代的金铜佛像

 文/中台世界博物馆副馆长、前国立高雄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
法国巴黎第一大学造形艺术博士 见迅法师 

  中国藏传佛教造像的制造始于元而盛于清,北京作为元、明、清三代的首都,是藏传佛教在汉地的传播中心,宫廷造像机构从元代“梵像提举司”、明代御用监“佛作”到清宫“造办处”,藏传佛教造像在皇室的扶持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清朝(1644-1911)由满族所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国号大清。在康熙、乾隆二帝的扶持下,藏传佛教大兴。清朝因时代距今不远,造像遗存甚多,特别是制作精美、造型多样、光彩照人、带有皇家气派的金铜佛像,兹以中台山博物馆的馆藏为例做说明。


图一:
馆藏金铜“四臂观音坐像”
清(1644-1911)
铜鎏金
H39×W24cm
四臂观音的造像特征

  四臂观音是藏传佛教艺术常见的造像题材之一,广受西藏地区尊崇。〈十小咒〉之一〈观音灵感真言〉开头:“唵。嘛呢叭(口+弥)吽。”即是六字大明咒。《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卷第三》记载:“佛告善男子。此六字大明陀罗尼。是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微妙本心。若有知是微妙本心即知解脱。”讲述六字大明咒之功德利益。四臂观音的标准造型为一面四臂,正面两手合掌,后面两手屈肘上举,左手持莲华,右手持数珠。

  馆藏金铜“四臂观音坐像”(图一),柳叶细眉,双目低垂,鼻梁尖挺,鼻秀小口,眉间白毫,面相丰润,含笑之容,静穆慈祥。发髻高绾,束葫芦形,顶饰宝严,高髻天冠。饰宝冠、耳环、项圈、璎珞、臂钏、手镯、脚镯、络腋等八宝庄严具。藏式花形耳铛,耳际宝缯飞扬,两侧发辫垂肩。宽肩细腰,肩搭帔帛,绕臂飘起,轻盈飞舞。袒露上身,腰束长裙,衣缘錾刻精美卷草纹,胸前腹部饰连珠璎珞,座缘饰连珠纹,台座下一力士托举台面,左右二狮护卫,造型活泼逗趣。主尊结跏趺坐,双腿下扇形衣褶,脚掌趾明显翻扬,饰连珠璎珞。八宝庄严具及白毫等圆凹处,原应嵌有宝石,鎏金、錾花等工艺运用,衣装华丽,装饰繁缛,显皇家气派。整体造型体现了印度帕拉(Pala)、尼泊尔和西藏风格,并继承明代永宣金铜造像特征。

  主尊左胸处有一正面羊首,是较奇特处,即胸前披有“仁兽”。〈造像量度经续补〉记载:“以仁兽皮为络腋(旧作黑鹿皮。未详其义。按仁兽。梵云吉哩……华翻黑脊。盖因其毛皮而称之耳。常见西番国岁贡物件。有此兽皮。形似山羊而小。毛短薄。色多微黄。脊毛纯黑色。天性最慈。为人忘己。……其披法。则毛向外。头前尾后。斜披左肩上。以头皮遮着左乳。而将右边后腿皮。从像之背后由右腋下。挽过至像之前。与右前腿皮。互相交盘缚之。此一件服饰。诸经典未见他像所用。惟独观音及慈氏菩萨像有之。)”

  此造像由三个部分组成,主尊、底座及背光,皆分别铸造而成。造像背屏为可活动式,插入台座后之二榫眼。圆形镂空头光饰卷草纹,正上方置一兽面,头光二侧有鸟禽立于方屏上,方屏中央垂挂布幔,布幔两侧各有直立马形,下踩狮子,造型同下方支撑法座之狮。方屏上二肩杆装饰图像,似海螺头、饕餮纹或魔羯鱼之变相造型。此装饰华丽的法座,为“六拏具”的背屏形制。

  《佛说造像量度经解》记载:“背光制。有云六拏具者。一曰伽噌拏。华云大鹏。乃慈悲之相也(鹏鸟与慈悲。梵名相近。故借其音而因以有形。表示无形之义。余皆仿此)。二曰布啰拏。华云鲸鱼。保护之相也。三曰那啰拏。华云龙子。救度之相也。四曰婆啰拏。华云童男。福资之相也。五曰舍啰拏。华云兽王。自在之相也。六曰救啰拏。华云象王。善师之相也。是六件之尾语。俱是拏字。故曰六拏具。又以合为六度之义。”背光上六吉祥物之梵音最后一个字均为“拏”,所以称为六拏具。六拏具是清代金铜造像常用的装饰手法,而象征性图像是藏传佛教艺术的最大特色,形成了密教艺术的神秘意蕴。

无量寿佛的帝王化身


图二:
馆藏金铜“无量寿佛坐像”
清(1644-1911)
铜鎏金
H23.3×W14cm
  《佛说阿弥陀经》云:“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藏传佛教中的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为五方佛之一,居西方。清代大量制造金铜无量寿佛为帝后祝寿,祈求江山永固、寿命绵长,无量寿佛也成了帝王的化身。

  馆藏铜鎏金“无量寿佛坐像”(图二),以概念手法刻划五官,眉心大圆突白毫相,结禅定印,双手捧宝瓶,结跏趺坐。束高发髻,顶饰莲华,天妙宝冠、高耸繁复,宝缯飞扬,庄严耳铛、镂雕卷纹,富丽华贵。菩萨装,袒上身,戴胸饰,手、臂、踝饰钏环,项链、璎珞及钏环雕刻精细。肩披帔帛,天衣绕肘飞扬,下身衣饰,饰植物纹,鎏金点状错落,富装饰趣味。坐于厚垫,立面刻卷草纹,外缘饰连珠纹,其下仰莲台,双层莲瓣,造型立体,饱满规整。台座下为一前宽后窄、多层折角、叠涩式须弥座,中层镂雕,饰十字金刚杵、鸟禽和狮子,造型生动活泼,富有藏传佛教特具韵味。此造像亦由佛身、背屏、底座三部分,分铸、插合而成。

  此像背屏饰涡旋卷云纹,搭配有兽面、马形、狮子之图样,底座中亦有禽鸟、狮子等吉祥动物。禽鸟体现了《佛说阿弥陀经》所载:“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鹄、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图三:
馆藏金铜“无量寿佛坐像”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
铜鎏金
H18.2×W11cm

图四:
馆藏金铜
“无量寿佛坐像”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
铜鎏金
H20×W11.2cm
  关于佛座,《佛说造像量度经解》记载:“论座位则有备便之别。备者义制全备也。有通别二者之分。通者。即狮子宝座。诸佛及经函塔幢所通用也。别者。谓秘密五部主佛。各有宜用分别。……莲华部主弥陀佛。孔雀王座。”孔雀为阿弥陀佛的坐骑,“详其义制。则狮子喻无畏之相。象大力相。马神足相。雀自在相。鹏无碍相。”背屏图像及佛座中的吉祥物,展现密教艺术中的诸多象征意义。

乾隆庚寅的御用年款

  馆藏金铜“无量寿佛坐像”(图三),面相丰腴,眉线与鼻线相连,鼻梁挺俊,长眉修目,嘴带微笑,静穆端严。顶结发髻,顶饰宝严,戴五叶冠,宝缯飞扬,耳垂花环,饰佩璎珞、钏镯,手结禅定印,手中有凿孔,双手托瓶之姿,但宝瓶已失。袒上身,斜披络腋,宽肩细腰,结跏趺坐于四方台座上,衣下垂至底座正面中央,是乾隆年代御用佛像形制。台座四角饰变形莲花卷纹,正面台座边缘錾刻“大清乾隆庚寅年敬造”年款。“大清乾隆庚寅年”是乾隆三十五年(1770),为乾隆六十大寿,宫廷造办处所造佛像。此像底座背后可见二榫眼,双手中间一孔洞,佚失配件即背光和宝瓶。

  馆藏另一金铜“无量寿佛坐像”(图四),底座边缘亦錾刻“大清乾隆庚寅年敬造”款识。插入式光背呈葫芦状,外饰火焰纹,头光及身光透空,火焰纹背光映现佛身,展现无量寿佛的“光赫焜耀微妙奇丽”。《佛说无量寿经.卷上》云:“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铜鎏金无量寿佛像表现无量寿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

结语

  清康熙、乾隆两代的宫廷造像,显示清代金铜佛像的最高成就。宫廷造像机构所造佛像,供皇室供奉或赏赐高僧,在风格和样式上有着统一的形制,此形制即是宫廷藏式造像风格,亦代表了当时大都藏传佛教造像风格。元、明、清宫廷造像,做工精细,风格成熟,开创了藏传佛像艺术的新风尚,也见证汉、藏两地在宗教文化艺术上的交融。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