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记录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历程,也丰富了人类的文明。而佛教在雕刻、雕塑、书法、绘画、文学的展现,更深刻融入中国悠久的文化中,为众生开启一扇美丽的艺术之窗,透过这扇窗,将亲见万德庄严的华藏世界,般若性海。
清当时银杏正流行──漫谈银杏和北朝圣树图像(二)

文/编辑部



南北有别的圣树图像

  北魏晚期,银杏图像在北方已被大量运用在石窟和造像碑上,为北地工匠熟稔地运用在各个场景中,可以是菩提树,或娑罗树、龙华树,抑或是无忧树,俨然是北地佛教圣树的代名词。

1. 上官法光造释迦像(拓本局部)
 梁中大通五年(533)
 成都万佛寺遗址出土

2. 川博1号造像碑(拓本局部)
 南梁(502-557)
 成都万佛寺遗址出土

  有意思的是,这样的现象在南方则不然。银杏虽然极早就出现在南朝的绘画之中,并被广泛运用于山林绘画和墓葬艺术中,但在南朝佛教艺术上却相对少见。1 就目前已知出土的众多南朝造像中,所出现的树木大多为点状式叶片(图1、2),于叶片细节刻划不明显,不似北朝的银杏叶式圣树清楚刻划出叶脉及叶片叠压的前后关系,由此显示了南北朝在圣树图像的选择上可能有所不同。

银杏圣树图像的盛行 ──东魏、北齐

  随着时间的发展,银杏叶式圣树到了东魏、北齐愈发流行,大致以洛阳、邺城为中心,同时向周边地区扩散影响,范围东至山东,西至山西、陕西,分布地域极为广泛。2尤其是河北地区,佛教造像中的树木几乎都以银杏叶式圣树来刻划,不论是世尊说法场景中的菩提树(图3),或是思惟菩萨像的龙华双树(图4),银杏叶式圣树俨然已成为河北地区佛教圣树的典型图像。

  由于银杏叶式圣树在北朝流传时间长,分布地域广,因此其造型又有前后期的变化。东魏时期的圣树图像(图5)大抵沿袭北魏晚期的特色,多以二或三枚叶片为一组,叶片多而茂密,并遮挡枝条,枝条自然弯曲而交错,表现出枝繁叶茂的生动姿态。北齐时期则有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图6),叶片外形仍是扇叶形,顶端刻划出波浪状起伏;叶片如鱼鳞状般层层叠加,但在排列上规则齐整,且多为一叶一枝,枝条粗短且僵直。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叶片交错的孔洞仍有被雕刻出来,这是保留了石刻线画以来的特点,只是略有图案化的趋势(图7)。

  北齐时期的圣树图像还有一大特色,即是多以双树造型表现,且两根主干相互交错扭结,类似汉画像石中的连理树,应是河北工匠融合了汉地传统艺术后的再创新,并进一步发展成为双树镂雕背屏。此外,双树造型以中轴线为对称,排列规整。整体而言,北魏、东魏时期的银杏叶式圣树在刻划上较为生动自然,而到了北齐之后,渐渐变得规则有序,趋于图案化,并成为双树背屏装饰的主体。

  通过上述梳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银杏叶式圣树图像的流传轨迹,以四世纪的南方为起点,穿越南朝建康,来到北魏洛阳,又从洛阳向周边区域辐射扩散;随着东魏建都邺城,由于政治、文化重心的转移,继而在邺城又形成了新的佛教中心,并持续对外产生影响,一时之间银杏叶式圣树图像在北地蔚为风潮,盛行一时。

3. 佛三尊像
 北齐(550-577)
 中台世界博物馆藏

4.半跏思惟菩萨像
 东魏武定六年(548)
 中台世界博物馆藏
5-1. 交脚菩萨五尊像(背面)
  东魏(534-550)
  中台世界博物馆藏
5-2. 交脚菩萨五尊像
  (背面线描图)
6. 尼道梵道辉等造观音像 
 北齐天保三年(552)
 中台世界博物馆藏
7. 二佛并坐像 
 北齐(550-577)
 中台世界博物馆藏

8. 佛三尊像 
 北齐(550-577)
 中台世界博物馆藏

时代契机

  北朝时期的银杏叶式圣树图像,不仅出现在雕刻细致、制作精美的大型造像,在数量众多的民间造像中也十分常见,这类造像大多雕工粗简、体积小巧(图8)。这一现象显示了银杏叶式圣树图像深入社会各个阶层,不论士庶贵贱,咸皆熟悉银杏树即是佛教圣树。换句话说,在北朝晚期,银杏作为佛教圣树的身分已为社会大众所认同,广泛流行。

  银杏叶式圣树之所以在北朝如此盛行,究其原因,或源于北魏皇室对于南朝文化的推崇。众所周知,北魏孝文帝实施汉化政策,其中包含了迁都洛阳,改易汉俗,从礼俗文化方面来彻底落实汉化。而龙门、巩县等皇家石窟的开凿,及皇家寺院永宁寺的兴建,正是在此一汉化脉络之下所展开的,因此石窟、寺院中的造像艺术处处可见南朝元素,如褒衣博带、秀骨清像。故而在树木这一元素上,选择了南朝艺术中常见的银杏树来作为佛教圣树的新形式,因其具有品德高洁的图像意涵,堪为佛教圣树的表率。于是,在汉化政策的推波助澜之下,银杏叶式圣树逐渐成为了北朝佛教圣树的主流。

  除此之外,银杏叶式圣树图像能够成为流行风尚的主因,离不开当时的佛教中心——邺城。北魏末年,孝武帝元修因不满权臣高欢的处处压制,便前往长安投奔宇文泰;高欢则另立清河王世子元善见为帝,史称孝静帝。从此北魏灭亡,分裂为东魏和西魏。随着东魏政权的建立,都城也由洛阳迁至邺城,高欢同时也将居住于洛阳城的几十万户百姓以及寺院僧人都一并带走。可想而知,迁都为邺城带来了繁盛荣景,也导致了洛阳的衰败残破。于是邺城成为北方新的佛教中心,汇聚了各式人才,僧侣、工匠和商客皆竞相投奔,人员的流动也带来了图像、技术和审美需求的流动,昔日洛阳城所流行的图像粉本、样式风格必然对邺城佛教艺术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诸多因缘具足之下,雕刻工艺技法的进步,加上注入了新的图像元素,邺城工匠在原有银杏叶式圣树图像的基础之上,经过了融合与创新,发展出了河北一地独特的双树镂空背屏式造像,风靡全境,盛行于北齐,让银杏叶式圣树在佛教艺术中绽放出灿烂又耀眼的花火。

小结

  银杏叶式圣树图像如此盛行的景况,或可作为「逢寺必栽银杏树」的明证。借由银杏叶式圣树图像的传播轨迹及流变,从另一角度来了解银杏如何一步步成为中国的佛教圣树,除了佛教文化本身的影响,也与当时崇尚汉化及整个历史发展进程息息相关;尤有意义的是,由此见证了佛教在南北朝时期是如何融入汉文化血脉,深根于中国的过程,随后迎来了隋唐时的繁盛荣景,如同千年银杏树参天,枝繁叶茂硕果成。(全文完)



注释:

1.李拓,《东魏北齐双树盘枝式背屏佛造像研究》,页42。

2.刘芊,〈北朝石刻佛教圣树图像的艺术渊源与流变〉,页13-15。

参考文章:

1.李拓,2019,《东魏北齐双树盘枝式背屏佛造像研究》,中国美术学院硕士论文。

2.刘芊,2019,〈北朝石刻佛教圣树图像的艺术渊源与流变〉,《美术学报》:2019年04期,11-19页。

3.钱国祥,2005,〈北魏洛阳永宁寺塑像的初步研究〉,《中原文物》:2005年01期,76-85页。

4.关传友,1998,〈中国园林银杏造景史考〉,《古今农业》:1998年01期,39-44页。

图片来源:

图1、2《四川出土南朝佛教造像》,图32-5、36-2
图3~8 本刊资料室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