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记录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历程,也丰富了人类的文明。而佛教在雕刻、雕塑、书法、绘画、文学的展现,更深刻融入中国悠久的文化中,为众生开启一扇美丽的艺术之窗,透过这扇窗,将亲见万德庄严的华藏世界,般若性海。











  佛教造像的唐密图像

 文/中台山博物馆馆长、前国立高雄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
法国巴黎第一大学造形艺术博士 见迅法师 

  唐代的佛教造像中,有一种降魔成道像,以“璎珞宝冠,奇珍交饰”严饰如来身,这种特殊的造像特色,代表“菩提瑞像”。

  “菩提”(梵文bodhi)意为“觉悟”;“瑞像”,为吉祥相好、神异之像,表如来的法力。菩提瑞像,在印度是作为释迦如来降魔成道像,在中国则作为印度瑞像雕造以流通。许多学者称此种造像风格为密教的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又称金刚座真容像、摩诃菩提树像。

唐造像中的菩提瑞像

  菩提瑞像的造像源流,根据《大唐西域记.卷八》摩揭陀国(上)〈菩提树及其事迹〉记载,释迦成道的圣地菩提伽耶(Bodh Gaya)摩诃菩提寺金刚座像原造之时,“欲图如来初成佛像”,慈氏菩萨(弥勒)化身婆罗门,自愿请造“如来妙相”的菩提瑞像因缘。

  菩提瑞像为天竺著名的圣像,其造像摹本,如《法苑珠林.卷二十九》有:“依王玄策行传云,西国瑞像无穷,且录摩诃菩提树像云……”,初唐王玄策于唐太宗与唐高宗时期出使印度,由同行的巧匠宋法智,摹写下菩提瑞像图像带回中土的记载。《开元释教录.卷九》则记载,西行求法高僧义净大师,于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回到东京洛阳,曾携回“金刚座真容一铺”。初唐时期,西行的使臣与求法高僧将菩提瑞像摹本带回中国,“道俗竞模”,这个图像很快地便在各地流传。菩提瑞像的造像范例,以中台山博物馆的馆藏作说明。
  图一:
馆藏“石造佛坐像”
唐(618-907)
石灰岩
H113.5×W91cm

一、馆藏“石造佛坐像”(图一)

  此佛座像,螺髻,颈有三道纹,结跏趺坐,右足居上,左手敛、仰掌、横置腹前,作禅定印;右手垂、抚膝、指尖下垂,作触地印(降魔印)。颈佩项圈,璎珞庄严,胸饰华丽,结带系于颈后;右臂饰臂钏,典雅华贵。袒右肩袈裟、薄衣贴体,璎珞纹饰、雕刻精美,略带印度后笈多王朝至帕拉王朝(Pala Empire)的密教造像风貌。

  面相饱满,眉线、眼部皆略上扬,瞳孔、眼部雕刻力道遒劲。双颊及下颔丰满,鼻梁尖挺,面带微笑。“上身狮子相”,身躯丰硕,胸部隆起,威容端严。衣纹突起刻画力道强劲,披肩搭至左肩后,背后衣纹突起,线条流畅,简洁有力。掌心和足底均有“千辐轮相”,左手掌心刻一法轮,脚掌刻二大一小轮宝。此尊装饰佛,无珠璎宝冠,造像风格似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擂鼓台南洞的菩提瑞像。
  图二:
馆藏“石造佛坐像”
唐(618-907)
砂岩
H79.5×W59cm

二、馆藏“石造佛坐像”(图二)

  此尊像螺髻、无冠,面相方圆,睁目高眉,雍容端严,阔胸束腰,偏袒右肩,披金带彩。彩绘梵式袈裟,主色赤,配青色,衣褶层叠规整,棱纹锐起流畅,披肩褶纹搭至左肩后。项圈严饰璎珞,残金犹在,琳琅尊贵。左手施定印,右臂垂手抚衣,作触地印。臂钏精致,环镯腕钏。原底座已佚,造像风格似四川广元千佛崖的菩提瑞像。

尊胜经幢的语密真言

  密宗依大日如来之语密真言立教,以身、口、意三密加持,表大日如来之体、相、用三大。如来三密甚深微细,十地菩萨亦不能见闻,故曰“密”。“真言”,指如来真实不妄不异之语,又云“陀罗尼”,译为“总持”。《佛地经论.卷第五》云:“陀罗尼者,增上念慧能总任持无量佛法,令不忘失,于一法中持一切法,于一文中持一切文,于一义中持一切义,摄藏无量诸功德故名无尽藏。”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是唐代流行的经典,此经缘起于释迦牟尼佛为解救善住天子天寿将尽,命终将受畜生、地狱等苦难,而宣说的攘灾延寿之法。显示佛顶尊胜陀罗尼之灵验,能净除一切恶道,其中主要有“灭恶业、离地狱、增福寿”三大功用。唐代由于此经的流传与流行,加上唐代宗大历十一年(776年)敕令天下僧尼每日须诵佛顶尊胜陀罗尼二十一遍,佛教徒开始建立石经幢,其风甚为炽盛。

  经幢,是一种从唐代才开始发展、盛行的佛教石刻,其上大都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称为“尊胜经幢”。经幢的建造融合了刻经、造像、佛塔和佛教建筑形式,这种佛教石刻以棱形石柱居多数,又以八角形棱柱为最多。清代叶昌炽于《语石》中言:“经幢,陕人通称为石柱,俗亦曰八楞碑,以其八面有楞也。幢顶每面或有造像,故又呼为八佛头,如〈怀仁圣教序〉之称为七佛头也。唐人文字多曰宝幢,亦曰花幢。”
  图三:
馆藏“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
唐大中四年(850)
石灰岩
H221.5×W57cm

  尊胜经幢的石刻结构,一般分为幢顶、幢身和幢座三部分。经幢树立处所应在高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云:“佛告天帝,若人能书写此陀罗尼,安高幢上,或安高山或安楼上,乃至安置窣堵波中。”通常寺院是最主要的安置地点,因建经幢法事须僧众指导。此经特别强调拯济幽冥和破地狱的功能,因此也希望藉由经幢,追冥福荐亡灵。因为经中记载此“陀罗尼”,可消除业障,故当时亦常被树立于通衢大道上,希望惠及来往行人。

一、馆藏“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图三)

  八角形棱柱,幢顶火焰明珠、莲台座,幢顶盖八棱刻八金翅鸟首,盖内各面有线刻云纹,第三、五、八面刻诸天形象。幢盖下束腰座八棱饰八龙图像,龙首口部透雕精致。幢身第一面刻唐定觉寺主僧志静所撰的〈经序〉,第二面后三行下半部开始至第八面,刻罽宾国沙门佛陀波利奉诏译本《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全文。经中的《佛顶尊胜陀罗尼咒》汉语拼音,刻于第四面第二行中至第四面末。第八面后二行刻题记及题名:

  “大唐大中四年岁次庚午四月己酉  奉为先祖婆父及
孝造尊胜罗尼幢一所并已成  祖讳金婆张氏  阿父讳俨氏父讳行简夫人高氏  男敬能  七□□氏  阿娘李氏  八娘□□  女九娘子妇  杨氏”

  幢座上层二重莲台,上为仰莲、下为覆莲;下层束腰须弥座八面刻有八身伎乐天,各执不同乐器,有吹箫、击鼓、弹琵琶、弹古筝、弹箜篌、吹排笛等,姿态生动,边框刻有装饰纹样,整座经幢安置于底部八角形石台座上。
  图四:
馆藏“陀罗尼经幢”
唐(618-907)
汉白玉
H87×W35cm

二、馆藏“陀罗尼经幢”(图四)

  在佛经的翻译中,陀罗尼是所谓的“五不翻”之一,不作义译,只有音译。由于以汉语拼音难以完全对应梵音,因此亦出现了用梵文书写陀罗尼的梵字经幢,如馆藏“陀罗尼经幢”。

  八角形棱柱,幢顶莲座上置宝珠,盖檐雕饰卷草纹,上刻有梵字。幢身第一、第四面雕有佛龛,龛内各刻有佛像。第一面佛像跏趺坐于莲花台座上,四臂;二主手臂于胸前双手合十,后二臂于头顶上双手合十朝上。佛龛下用汉字刻题记:“追为亡人李氏药师财神道”;第二面第二行亦见汉字“亡人李氏药师财”;幢身余七面皆用梵字刻陀罗尼咒。第四面的佛龛内,佛像模糊。幢座第一面、第四面处各雕一立体造型,均已模糊难辨。

结语

  唐造像中的菩提瑞像,是唐密图像的一种特殊表现,表悉达多太子初成正觉时之形象。释迦牟尼佛的法身,即是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密宗称之为大日如来,为理智不二的法身。《大日经疏.卷第十六.入秘密漫荼罗位品第十三》云:“所谓毗卢遮那者,日也。……遍照内外无有方分昼夜之别,圆明常住,一切众生若得此日出时,则能生长一切如来善根,行如来事。”以日为譬喻。如来日,周遍十方,能生一切森罗万象,法界当体即是大日如来,证实相之理即法身,象征自性菩提。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