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记录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历程,也丰富了人类的文明。而佛教在雕刻、雕塑、书法、绘画、文学的展现,更深刻融入中国悠久的文化中,为众生开启一扇美丽的艺术之窗,透过这扇窗,将亲见万德庄严的华藏世界,般若性海。











 
馆藏西魏王俟尼造佛碑像属扁体矩形碑。
佛教造像碑的形式与内容

 文/中台山博物馆馆长、前国立高雄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 法国巴黎第一大学造形艺术博士 见迅法师 

  碑是中国石刻艺术中的古老形式,本与墓葬习俗有关,后来渐演变为表旌记功的作用,碑刻成为古代文字和书法的重要载体,种类繁多,有碑石、墓志、摩崖、塔铭、造像题记、刻帖、刻经、画像石、石刻图画等,是古代金石学的重要范畴。造像碑是以雕刻佛像为主的中国古代石刻艺术,形状像碑,结合了石刻造像和传统碑碣形式。自佛法东传以来,受中国传统刊石立碑的影响,与中原的碑刻传统相结合,于是出现了佛造像碑和造像题记。凿龛造像是佛教造像碑的重要体现,人们在造像上镌刻文字,常铭刻造像缘起、记年,以及造像者姓名、籍贯、官职、发愿文等题记,有时也刻有供养人像,这类石碑在佛教艺术领域称“碑像”或“像碑”。

造像碑的造型风格

  造像碑是盛行于北朝的一种民间佛教造像形式,以之作为历史、宗教、文化、艺术的载体,融合绘画、雕刻、建筑、书法于一体,是佛教艺术的综合表现形式。综观造像碑之造型,有于碑阳、碑阴两面雕刻之扁体矩形碑,以及四面体雕刻之柱状碑两类。扁体矩形碑,又有平顶、拱顶、蟠螭顶造型之变化,如中台山博物馆馆藏西魏王俟尼造佛碑像、唐王玄道母丁等造佛碑像、王仁表造佛碑像,即螭龙拱龛式造像碑。四面柱状碑,有古代先秦以来宫门祠庙墓葬前的宗教建筑石阙造型遗风,并常带有北魏初期北方游牧民族的造型风格,造像简朴、粗犷,如馆藏北魏石造四面像。

  造像碑的形制大体又可分为三种类型:

  1. 千佛碑像,刻有许多整齐排列的小型佛像之千佛造像类型,这种造像碑的形式,称为“千佛碑”,如馆藏东魏杨元惠造千佛碑像、唐千佛碑像。
  2. 多重龛造像碑,主要在碑阳、碑阴各雕出二或三层的佛龛式碑,如馆藏西魏柳寤生造释迦佛碑像、比丘道纂造佛碑像、隋杨元贤造佛碑像。
  3. 单龛造像碑,全碑仅雕为一龛,龛内造像或是一身佛,或是雕一佛二菩萨或二弟子,如馆藏唐道宗律师三尊佛碑像。

造像碑的题材内容

馆藏北魏石造四面像属四面柱状碑。
  佛教传入中国后,就和华夏文化的传统艺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造像碑体现了中国早期宗教艺术思想,融合了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带有画像石遗风,有如天宫佛国、石窟造像的缩影。

一、画像石遗风

  造像碑上的石刻图像技法与题材有汉画像石遗风,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装饰石刻壁画,作为墓葬艺术的代表。虽然造像碑不属于墓葬艺术,但许多造像碑实是为亡者敬造,例如馆藏唐代王仁表为亡女造佛像碑,观其铭文:“以此功德资益亡者,上为七世父母,普及六道众生,同结乐因,俱捐苦果。”在造像碑中,家族造像占了很大的比重,家族一起造像祈福禳灾,使造像碑带有宗庙祭祀的精神,并承载着对祖先的崇敬。

二、天宫佛国与石窟造像之缩影


  北朝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以国力大举营造石窟的同时,民间佛教信徒们希望藉助佛恩祈福禳祸、消灾解难,希望自己和亲人死后能够进入天宫、佛国净土,如馆藏北齐道梵道辉等造观世音菩萨像之造像题记:“愿亡者托生兜率陀天,面奉弥勒,生生世世值佛闻法,龙花三会愿登初首,生者见世安隐,一切众生咸同斯愿。”这或许是善男信女集资造碑像最直接与根本的原因。

  通常造像碑的造像风格有同时期石窟造像风格之缩影,造像碑具可移动性、完整性、可单独供奉之特色,原来大多供奉在佛寺或石窟寺,现多为博物馆的典藏。

三、佛传故事与千佛题材

  造像碑雕刻的题材广泛,佛、菩萨、天王、力士、比丘、伎乐飞天等均有雕造,并常雕有佛传故事及千佛题材,如思惟太子、白马辞行等佛传故事,呼应释迦垂迹。

  北魏迁都洛阳后,大量吸收、融汇了中原传统文化,内容也就愈来愈丰富。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护持”,很多菩萨都是古佛乘愿再来,协助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造像龛内佛像的组合由单尊佛像,进而在两侧配置菩萨像,并出现千佛题材,说明大乘佛教思想在当时的演变历程。

四、龛像组合


一铺十三身: 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七身、光背两侧佛弟子六身 馆藏西魏柳寤生造释迦佛碑像(碑阳方形主龛图)
  一龛内的造像数量总称为一铺,一铺所包括的佛、弟子、菩萨、天王、力士的数量因龛的大小而有不同。一佛并随众组合,每一铺造像,都是以一尊主佛为中心,两侧分别列菩萨、弟子、天王、力士。通常有一铺三身,一佛二弟子、一佛二菩萨;五身,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一佛二弟子二天王;七身,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九身,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十一身,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供养人二僧俗二护法;十三身,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六弟子等组合。亦常见释迦牟尼佛和多宝佛二佛并坐龛之二佛组合,或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之三佛组合,或“过去七佛”之七佛组合。

结语

  造像碑是源自民间群众力量所建造的佛教供奉物,有独资亦有集资而成,造像题记上通常刻有供养人姓名,由民间佛教信徒所组成的信仰团体,称为“邑义团体”,信仰团体的指导僧众称为“邑师”,平民背景的男女信众,则自称佛弟子、清信士、清信女。若属邑义成员,即加冠“邑主”、“邑子”、“邑老”等名衔。供养人是造像艺术的推动者,也是佛法流传的护持者。

  在造像碑上的题记内容,往往述及造像者为国家、皇帝、父母祈福之句,大抵可为我们勾勒出这些供养人宗教信仰的内容与态度。例如馆藏唐代刘大猷造阿弥陀佛坐像之铭文,说明造像功德主“上为皇帝、皇后、师僧父母、法界苍生、七世先亡、现存眷属敬造弥陀像一躯”。

  由于供养人的一念真诚,造像立碑,为亲眷修福,为亡者求度,为众生祈求平安,以报三宝恩、国家恩、父母恩、众生恩,因此,佛教造像碑展现了佛教文化与中国孝道思想的圆满结合。


上一页